Home 回到主页

No的博客







登录名


转载--我醉欲眠卿可去-陶渊明的诗酒人生(作者:吕明光)


2011-03-21


(陶)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宋书·陶潜传》


  
  
  
  序:酒边的肉身
  
  
  1.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陶渊明。
  
他的身上流淌着中国人的血液,他用汉语写作,他的诗文在他生前几乎不为世人看重,他活到了六十三岁便在庐山脚下的田园里寂寞逝世。
  
唐人不能叫他陶渊明。为了避高祖李渊的讳,他们叫过他陶深明。现在,你可以叫他陶潜,陶元亮,五柳先生,靖节先生。你随便呼唤他,任何一个名字都行。只是他听到了你的声音,也不会回过头来。他不喜欢任何指证性的确认,始终走在一条与世俗疏离的道路上。他在人间的身份飘逸不定。

  作为一个来自东晋末年的隐士,他必须要去承受更为孤独的意境。这是史上最坏的年代。无人不晓。他的田园,如同潮水围拢在周围的一座孤岛,被怯懦包裹在内心的勇气,发出了黑暗乱世之中的微弱光芒。不时有茫茫的雨雪,从头顶依次降落。风从时间的深处吹刮过来。一扇简陋的柴门通往一幢空空荡荡的木屋。凄冷的光线在他的身边缓慢地挪动,飘散着苦寒的气息。没有任何嘈杂的声响。他准确无误地活在那里,现实感十足。他的身后,长江滚滚向东消逝,仿佛就是为了证明他的存在而流动。江州,寻阳,柴桑,这既是他肉身的地址,又是他灵魂的彼岸。
  从365年到427年,他的隐约事迹,有颜延之的《陶征士诔》、《宋书》、萧统的《陶渊明传》、《莲社高贤传》、《晋书》、《南史》这些文字的记载。从中不难发现,他是个热爱生命的人。他不神秘。他就是那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有弱点的普通人。他的一生很丰富,很达观,有返璞归真的境界,有无处不在的关怀。他还打通了生死之门。似乎一切早已注定。
  
  2.
  他有一个声名显赫的曾祖父,叫做陶侃。原来是江西鄱阳人,后来迁徙到了寻阳。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名将,官做到大司马。大司马这个官,近似于国家的最高军事长官。这是一个颇为成功的、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命。史书上说,陶侃很自律,不喜喝酒。
  到了他的祖父陶茂,再不济,也做过武昌太守。他的父亲,在他八岁时就去世了,没有留下姓名。陶渊明在《命子》诗里这样写他的父亲:於穆仁考,淡焉虚止;寄迹风云,冥玆愠喜。看来也是做过官的。后来失了官,也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命运的大起大落。

  他还有一个有名的外祖父。时人都很仰慕的人。东晋的名士孟嘉。也做过一些大大小小的官。孟嘉的妻子是陶侃的女儿。孟嘉的女儿后来又嫁给了陶渊明的父亲。表兄妹结亲,在古代很正常。孟嘉很有个性,是个脾气耿直的性情中人,极爱饮酒。从某个方面上看,陶渊明身上的那种超然的气质,更像他的外祖父。

  无论如何,有个陶侃这样的太爷,绝不是件让人能够轻易承受的事。他选择不了自己的出身,无法摆脱。幸好,他还有一个可以效仿的姥爷。只不过,在他们的面前,功名未成的陶渊明还是有所羞愧的。他们俩是他一生的枷锁。要卸掉自己的生命之重,从而得以飞翔,去往自由之境,对他来说,还得推翻自己过去的坚持,才能从孔子的儒家抵达老庄的道家,以及西域过来的佛家,最终归顺自然。
  在他十九岁那年,北方的前秦和南方的东晋之间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争。淝水之战。东晋以弱胜强,稳定了自己的政权,也使得流落到南方的中原文化得以保存,意义深远。对此,他想必也有过为国效力、上阵杀敌的雄心壮志。然而这个年龄,却正是他在《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里提到的“弱冠逢世阻”,以及在《有会而作》里写下的“弱年逢家乏”的年景。那个世界摆在他的眼前,没有亲和力。他把一杯酒送进口中,觉出了前路的苦涩。

  年少的时候还好。他起码不用操心这些让人寄予厚望的虚名。如果可以不用出去做官就证明自己的人生,他宁愿就这样生活下去。一辈子也不走出田园。他更向往上古的淳朴社会。此番心迹,有《五柳先生传》为证。
  
  3.
  既然不能重新选择出身,他就出去做官了。之所以做官,也是有着解决家贫和大济苍生的双重理由。二十九岁那年,他进入仕途,当上了江州祭酒。这个官不算小,类似于今天的文化局长。以这个官起家,可见陶家尽管衰落,还是很有背景的。可是,不久他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很有脾气,说不干就不干了。后来,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这个官是长官的文书,权势也不小。他没有答应。再后来,他“躬耕自资,遂抱羸疾”。由于种地养家的劳累,他的身体就变得很差了。

  到了三十五岁,也许实在是过不下去了,他又出来当了官。这次是投奔到了桓玄的门下。天下正是大乱的年代。桓玄有野心,想趁机当皇帝,谁都看得出来。他去京都给桓玄送过信,并写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里有两句“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最为震撼人心。两年后的冬天,他的生母孟氏去世。他极目四望,满眼凄凉,随后返家丁忧三年。如此一来,他或许幸运地躲过了生命的危机。

  四十岁时,他第三次出仕。此时的桓玄,已经失败了。他去了刘裕的帐下做参军。有《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不料这个刘裕,也是想当皇帝的。后来他果然成为刘宋的开国君主。这是后话。第二年,他迎来了自己的第四个官职,被调任到刘敬宣那里做了参军。有《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将军使都经钱溪》。不难想象,陶渊明可能亲身经历、甚至参与了一些足以改变国家历史走向的大事件。这期间,他发现了人世的真相,目睹了人类的残忍和丑陋。那是一些缺少美好的东西,让人无奈,直至绝望。

  也是在这一年,405年,他开始为自己的归隐做准备。他可能是从那个时代的空气中嗅到了一丝不祥的味道。8月,在他的家叔,时任太常卿的陶夔的引荐下,他做了人生里的第五个,也是最后一个官。彭泽县的县令。然而到了11月,他就辞官不干了。这一次,他是彻底打算不再出来了。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他写下《归去来兮辞》。他好像很怕自己出尔反尔,便写下这个宣言书。他要监督他自己。这之后,义熙末年,征他当著作佐郎,他也没去。至于有的史书上说他在临死前“将复征命”,答应了朝廷让他做官的命令,不可信。纯粹是史家的自我安慰。

  他的诗文,大部分写在他隐居之后。他将一次次重申自己归隐的无比正确。他很快乐,很满足,也很矛盾。那是自由温暖的田园生活。但其中也不乏强烈的人生痛苦。这正是一个任真自然、真情流露的陶渊明。
  
  4.
  有一天,他学会了飞翔。他就逃出来了。很不容易。他是跟在他的偶像们的身后,沿着那些人的道路飞出来的。之后抵达了黄昏后安宁的田园。春耕,秋收,采菊,饮酒。安贫乐道,以此为荣。他是在用这种反向的力量与那个世界对抗。世界是平衡的,需要这些人的存在。

  这些人是他认可的、想成为的那些人。他们出现在《赠羊长史》、《拟古》、《咏贫士》、《咏二疏》、《咏三良》、《扇上画赞》等诗文中,他们是伯夷、叔齐、长沮、桀溺、荷蓧丈人、颜回、荣启期、黔娄、伯牙、庄周、於陵子仲、商山四皓、西汉张挚、疏广、疏受等一些拥有相同生命姿态的人。这中间,他歌颂过孔子,也向往过要成为荆轲那样的人。在《杂诗》里,他难以忘却自己年少时的“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他的心态不老,凛然之气还未消散。有了这些人,他的孤独就不是这世上唯一的孤独了。他永远不会孤独下去。

  他非常积极,始终努力思索着人生的意义在何处。他并不是个调和肃穆的人。他的内心一直很激烈,充满两种力量的斗争。一个是人性的陶渊明,他热爱短暂的人生,想活在田园里。一个是世俗的陶渊明,他的身上有宿命,让他不能完整地活在一个人的田园里。当然最后,他完善了,也完成了自我。这与他人无关。谁都无权左右别人的人生取向。
  
  5.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酒徒。

  当上彭泽令后,“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分给他的公田,他本来想全种秫,也就是现在的黏高粱。众所周知,他这个人很没出息,就是想酿酒。在他的妻子的固请之下,他才答应拿出五十亩来种粳,也就是稻米。酒就是他的粮食。这个嗜酒如命的家伙,无可救药。

  他有个好友,叫做颜延之。就是在他死后,给他写诔文的那个人。416年,颜延之在寻阳做军曹时,和他成为邻居。两人很有交情。八年后,颜延之到始安郡做太守,也经常顺路来拜访陶渊明的住所。每次见面,都要畅饮,放开了喝,直到喝醉。王弘打算邀请颜延之赴宴,整天都找不到他。有一次,颜延之临走时,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全部送到了酒家,以便饮酒。

  这个王弘,418年当了江州刺史后,很想认识陶渊明,却请不动他。陶渊明曾经去庐山。王弘就让他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好了酒席,在半道的田间地头邀请他。他脚上有病,便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交替抬轿去了那里。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随后,王弘也到了。陶渊明并没有起身离去。他不是个不讲人情的人。

  419的9月9日,重阳节,他在菊花丛中闲坐很久。采了很多菊花,却无酒可饮,正发着愁。忽然赶上王弘送酒来了。马上就喝,喝醉了才回去。他有一首《九日闲居》,说的可能就是这件事。里面有句“何以酌我情,浊酒且自陶”,可见这酒,确实迎合了他骨子里的某种东西,很是潇洒自如。

  他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都要弹拨一遍寄托心意。造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他就款待他们。他若先醉,就告诉客人:我醉欲眠卿可去。意思是,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不难得见。唐人李白把他的这句话写入《山中与幽人对酌》一诗中,改为“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李白一定是想起了陶渊明的无弦琴。

  还有一次,有个郡将来拜访他,正赶上他酿的酒熟了。他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无拘无束,天真烂漫。这是极为可爱的陶渊明。谁不想拥有这样的一个陶渊明作为朋友。

  他的诗文也散发着浓烈的酒气。别的不说,就说伟大的传世组诗《饮酒》。“忽与一觞酒,日夕欢自持”。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读到这句,我忽然很感动,很想穿过时空,给他送一瓶好酒过去。“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没有了酒,接着倒。“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从白天喝到夜晚,生命得到了耀眼的烛照。“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酒里掺杂着他的一生,痛苦然而极乐的一生。“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看起来,他喝酒不喜欢小酌,而是痛饮的时候居多。多么坦荡的人生。不贪杯的人,或许永远也无法真正进入陶渊明几近酗酒的生活。

  四十四岁那年,他在《责子》一诗中写道: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他有五个儿子,分别是陶舒俨、陶宣俟、陶雍份、陶端佚、陶通佟。他对儿子们很失望。他自己看透世事,却希望儿子们有所成就。传说他曾向颜延之求助,让他的儿子做官。说到底,这才是实实在在的陶渊明。不过,也许正是由于他的过度饮酒,才导致了儿子们天资的平庸。他也想过要戒酒,还写过《止酒》。但终究是游戏之作。他戒不了酒。没有酒,他就会迷失方向。

  在离开这个世界前,他在《拟挽歌辞》里写道: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6.
  他对生命具有一种极其尖锐的、深邃的洞察力。

  这是一个人命无常的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风云,徐徐掠过他的眼底。田园的光阴在他的脚下疾速流逝。他伸出手去,想抓住一点什么。只有一片虚无的空间感传回到他的体内。他体验到了一个不断在丧失时间的自己。有生之年,他要为生命这回事困扰,要找到一条解决“生命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这个问题的途径。否则誓不罢休。

  405年,彻底归隐的他,就明白了“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才是生命的真相。人来自宇宙的某个神秘的角落,最终要顺从自然的力量,回到那个角落里去。至于那里是什么地方,倒是不用考虑了。

  413年,四十九岁的陶渊明,针对佛家生死报应的观点,写下杰出的组诗《形影神》。他把自己化为三个分身,相互对话,说出主张。形是他的肉身,影是他的虚名,神是他的思想。他最终说出“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的观点。在佛老盛行的时代,他不迷信任何的外在学说,充满了向死而生的勇气,真正做到了颜延之在诔文中所说的“视死如归,临凶若吉”。

  他不得不经历亲人们的离去。先是他的父亲,然后是庶母、生母、从弟仲德、程氏妹、从弟敬远。《悲从弟仲德》里的“翳然乘化去,终天不复形”,这两句诗表明了他对死亡的接受没有任何顾虑。407年,他在《祭程氏妹文》里写下的一句“死如有知,相见蒿里”,因为思念,倒对死亡的来临充满迫切之情。411年,他在《祭从弟敬远》里有一句“神其又知,昭余中诚”,不乏无奈和绝望。看来他也有需要安慰的时候。到了427年的9月,他为自己写下《拟挽歌辞》。他想象着自己死后的场景。“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他活得又该有多么清醒,仿佛一瞬间的冰冷刀刃。

  这年的11月,他写下《自祭文》。关于他的一生,他自己总结道:人生何难,死如之何。
  
  7.
  翻过历朝历代的纸墨文字,直到今天,被世人误读的陶渊明还活在我们中间。这个人,不是陶渊明。他还活在晋宋。尽管我们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更需要他那没有污染的、清新自然的诗文,但他只是我们自以为是的那个人。

  喜欢他的人,往往会被他的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击中。这些人心灵敏感,向往美的自然界,只是有时以为陶渊明就是那个宁静淡泊的五柳先生。若是这样,他就错了。陶渊明骨鲠、倔强、决绝、刚烈的一面,不应被历史罩上面纱。

  不了解他的人,都只知道他是个隐者,而且是个古往今来最有名的隐者。这里面有不喜欢他的人,说他做作,视野狭窄,无趣,散漫任性,都归隐了还不甘心失败。这是多么简单粗暴的观点。如果陶渊明听到了,或许不仅不会生气,还会哑然失笑。他的对手这么肤浅,甚至都没有质疑他的权利。

  他是个自然而然的人。年少时想出游,出仕后想有所抱负,发现世界让他失望,他就一次次离去,并且最终离去。他给过自己机会,但发现还是不行。这不是做作,是真诚。对一个最恨虚伪世故的诗人,说他虚假,就是睁眼说瞎话。苏轼崇拜陶渊明。他看到了他的随心所欲:“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后世的陶渊明,成为无数仕途失意者的精神领袖。

  他身处时代的漩涡,亲眼目睹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不幸,亲身经历了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说他视野狭窄,多么可笑。他奔波在晋安帝、桓玄、刘裕、刘敬宣他们之间,也许触摸到了历史的核心。

  说他是无趣的人。怎么知道,一篇《闲情赋》足以笑傲江湖,堵上这些人的嘴。他有很多的朋友,这里面有官员,也有农民。他很爱和他们一起喝酒。晚年的他,除了对檀道济发过火,还真没有怎么太拒绝过别人。

  说他散漫任性的,实在更是迂腐的看法。陶渊明何尝不曾兢兢业业地工作,出差。不是被逼无奈,他怎能一次次从官场上拂袖而去?他只是更勇敢,更有坚强的性格去放弃这一切。他真的是热爱自己的生命。大多数的世人,在他面前,不够热爱自己。萧统说读他的诗,“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昭明太子的话,很有分量。

  至于说他不甘心失败,不安心归隐的人,又未免太过苛刻了。陶渊明的人生就是一条痛苦的河流。他的隐痛,就是仕途的失败。当然,他一直在抵抗另一个自己。这种抵抗不容易,需要付出劳动的代价。

  420年,刘裕把国号从“晋”改成“宋”。晋时的封爵也都改了。长沙公降为醴陵侯。作为东晋的遗老,陶渊明对这个崭新的朝代会作何感想,可想而知。封爵更改这件事,势必也对他有很深的触动。无论如何,他将很快被自然界接纳,成为宇宙的一部分。他希望悄无声息地离去,就像他从没有来过这个世界一样。

  然而,他爱过这个世界。
  
  2010.10.28
  
  
  ------------------------------------------完美的分割线--------------------------------------------
  
  目录:
  序:酒边的肉身
  
  第一章 在路上
  一.人间的身份(《五柳先生传》)
  二.江湖以远(《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
  三.月下人(《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途中》)
  四.怀念外祖父孟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五.在田间(《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六.农业社会(《劝农》)
  七.黯淡的年月(《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八.你在东轩,他在云端(《停云》)
  九.理想国的春天(《时运》)
  十.雨人(《连雨独饮》)
  十一.中年危机(《荣木》)
  十二.向日葵即将衰落(《和胡西曹示顾贼曹》)
  十三.一只虚拟的大雁(《联句》)
  十四.迷失之途(《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十五.命运的使者(《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将军使都经钱溪》)
  十六.酒神的回归(《归去来兮辞》)
  
  第二章 田园生活
  十七.古典生活的柔软旗帜(《归园田居五首》)
  十八.爱自由和飞翔的归鸟(《归鸟》)
  十九.县令丁柴桑(《酬丁柴桑》)
  二十.身世:陶家的血脉(《命子》)
  二一.十愿,十悲(《闲情赋》)
  二二.看,这些同病相怜的人们!(《感士不遇赋》)
  二三.兄妹情深(《祭程氏妹文》)
  二四.奔赴仙境,折返人间(《读<山海经>》)
  二五.幽人何在?(《和郭主簿》)
  二六.408年的一场火灾(《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二七.佛教徒刘遗民(《和刘柴桑》)
  二八.秋天的谈话(《酬刘柴桑》)
  二九.九月九日,一壶浊酒(《己酉岁九月九日》)
  三十.他们都是长沙公的后人(《赠长沙公》)
  三一.稻田里的隐者(《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三二.南村(《移居》)
  三三.好人陶敬远(《祭从弟敬远文》)
  三四.南人殷晋安(《与殷晋安别》)
  三五.日影凋落,铺满路途(《还旧居》)
  三六.伤逝(《悲从弟仲德》)
  三七.或者,戴主簿(《五月旦作和戴主簿》)
  三八.生死问答(《形影神》)
  三九.逝去的斜川(《游斜川》)
  四十.一个告老还乡的中国古典模式(《咏二疏》)
  四一.殉葬者(《咏三良》)
  四二.豪放的本相(《咏荆轲》)
  四三.满腔热忱(《杂诗》)
  四四.给儿子们的信(《与子俨等疏》)
  四五.一个中国父亲和他的儿子们(《责子》)
  四六.颍水边上的隐者(《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时三人共在城北讲礼校书》)
  四七.向荷蓧丈人致敬(《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
  四八.《饮酒》
  四九.在墓地(《诸人共游周家暮柏下》)
  五十.羊长史去秦川(《赠羊长史》)
  五一.暮景 (《岁暮和张常侍》)
  五二.怨歌(《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五三.重阳节(《九日闲居》)
  
  
  五七.第二十三封信(《述酒》)
  五八.冰河尽头,春意盎然(《蜡日》)
  五九.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桃花源记并诗》)
  

  

本页被读过2296次。This page has been viewed 2296 times.

评论: 上贴指南

用户名

性别
男(Male)
女(Female)

内容 作者 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