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回到主页

老溜号的博客







登录名


《宗教与社会》


2010-11-15


序言

站在这 “文化上甘岭” 上,回望圆满结束文苑节2010,历时一个半月,各路文化人士的、各种形式的“献演”,令人“眼花撩乱”,想必文苑节的组织者和参与们大有成就感。俺能为节日出点力气,实在荣幸。大喘上几口气,借着山势,俺甩掉拐棍,粘上翅膀,继续海空神游,在个人生活的有限时空里,去追溯和展望传统的文化艺术,为联结东西方文化艺术画条个人彩虹。

这不定期的神游之行,俺就从此上路了。屈指算来,俺和俺的小家在这举世著名的文化教育古城 - 牛津已经生活十五年了。十五年对一个中年人来说,可是不短的一段历程。因此,对俺这代人来说,认牛津为“第二家乡”;而俺的下一代称这片绿土为“Hometown”并不谓过。然而,这“家乡”或“Hometown”的感觉不仅是我们在此居住的时间长短,更重要的是“形成烙印”与“仍在理解”的东西方两种文化上的融和。无论身在它乡何处,对地方文化理解的越多,生活的根就越扎实,漂的感觉越淡薄,日子过得越踏实。最近,意在了解和追溯牛津郡乡村建筑和文化延续的历史,我和老伴儿对牛津郡乡村散布的一些颇有代表性的传统乡村教堂进行了“摄影采访”,想以乡村教堂与地方文化为例,用图像给有同样兴趣的“文化同胞”介绍一些牛津的地方文化,也想探讨一下宗教与社会的大话题。

我们不是信徒,尽管“采访”的主要对象是教堂,但追究宗教本身的内含不是我们 “摄影采访” 的目的,然而,英国是个历史悠久,以广义的基督教为主导文化根基的国家。想了解英国社会,了解她的传统宗教是个直接的入口。这广义的宗教与社会确是我们“摄影采访” 的终点。我们的知识、视野、研究范围有限,很希望和我们有同样兴趣和信教的网友,以自己周围的观察和参与,来一同探讨和补充,将话题延伸到不同的宗教和社会的各个成分,包括不同的地域、风俗、文化、建筑、人群等等。

我们这次历时数周的“摄影采访”收获颇丰,经整理制作出几个配文、配乐影集,不久会陆续与大家分享。俺也会将网友们陆续补充的图像、文字、讨论、点评选择性地汇集整编,在微网存档。

点评、补充和讨论:

能串子
老溜号,拜读《宗教与社会》序言,看来很有意思,等着学习呢。

外科医生
老溜. 你的<宗教与社会>,我等拭目以待,洗耳恭听。

一,《乡村教堂与信仰和寄托》

这是 “摄影采访”的第一个影集,就算是为《宗教与社会》的讨论抛块引玉砖吧。

采访的这些乡村小教堂,大多有数百年的历史。有的建于十四、十五世纪,也有建于随后的维多利亚年代。大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明朝年代 (1368—1644)。它们的建筑风格大多是典型的哥德式建築(Gothic architecture),一種興盛於中世紀中后期的建築風格。它由羅曼式建築 (Romanesque architecture) 發展而來,被后期的復興式建築(Renaissance architecture)所繼承。教堂建筑地精巧紧凑,采用的是牛津郡地方的黄沙石。教堂被幽美、平坦的田园和草顶石墙的乡宅环绕,高耸的教堂塔楼远远可见,形成每个乡村独特的地貌标志。鉴于乡民们的精心维护,教堂至今大都保持着良好的状态。

乡村教堂在乡村生活的重要性反映在教堂处于乡村日常生活的中心。几十户人家的村子,村民从出生后的洗礼、成年后的婚礼、传统的礼拜、节日和季节庆典,直到葬礼和墓地,一生里教堂无处不在。教堂同时也是乡村社交的中心场所。还是乡村所发生事件的“档案馆”,保留着详细的、数百年的地方历史记录。

教堂周围的墓地里,石雕、石像、石碑、石棺等静寂林立,静息着前人的系乡之魂。流览碑文,才意识到英语里描述“死亡”的词汇和方式是那么的丰富。字里行间蕴藏着人们的精神寄托。

这些乡村教堂是乡民们信仰依附的实体、乡情寄托的焦点、人生道路的起程、灵魂最终的归宿、

背景音乐是牛津新学院教堂合唱班演唱的《欲求未知 / I wonder as I wander》,用耳机听,教堂内现场录音的效果绝佳。


http://www.youtube.com/watch?v=72otXfQIIng#

为国内朋友准备的: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7JAZziBu1p0/


点评、补充和讨论:

吾临天下:
乡村教堂,记载了有关上帝的各种各样的传说,那是基督教的历史。同时,乡村教堂,也在乡民们的心灵里,每天都在印记传说的继续,那是基督教徒的现实生活。老溜号,一位无神论者,怀着虔诚的探索之心,用摄影机捕捉牛津郡基督教的精神符号——乡村教堂建筑群。随着他的镜头,我们走进了一个以教堂为中心的乡村小社会,通过一幅幅精致的画面,我们感受到了乡民们具有宗教色彩的平凡生活。

乡村教堂不仅是在地形上位于村子的中心,也与乡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纵观西方人的宗教生活,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教堂都离人很近,有的在街道两边,有的在村庄的中心,这不仅使教徒们去教堂很方便,也使教堂本身散发出亲和力。反观中国人的宗教生活,道场和寺庙一般都建立在深山老林里,或者在峭壁悬崖上腾云驾雾,或者在幽道树掩中深秘莫测,它们远离人世间,让人感觉无比的神奇和庄严。而那些顶礼膜拜的信徒和求神拜佛的香客,却要不辞辛劳,历经艰难,爬山涉水,才能到达神圣之地,然后奉献供品,屏声静气,磕拜抽签,以求吉安。

蓝天白云下,绿色平原上的乡村教堂给人平易近人的感觉。在云雾缭绕中的道场和寺庙给人不见纤尘的安详。无论是平近还是深远,中西方的神灵殿堂,都用自己的传说创造了人类不同的文化,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都值得我们去探索,去了解,去感受,去解读。山无水不活,水无山不灵,一旦山活水灵时,山,就不完全是山了,水,也不完全是水了。

麦田扑手:
俺是在封教堂,砸寺庙的年代长大的,每天饥寒交迫,心惊胆战地过日子。中西方的宗教对俺来说,是黑夜,是非常漫长的黑夜。今天的中国,寺庙的香火点亮了,教堂的钟声敲响了,可是,当俺蓦然回首时,发现自己的人生中竟然有几十年的文明空白。悲哉!

看了老溜号的新影集,俺虽然对这些教堂不熟悉,但可以强烈地感觉到,这些乡村教堂是这个地区和谐社会的保证。这些宁静优美,如同田园诗的照片让俺的审美情绪很复杂,一方面是羡慕,赞美这些平安幸福的乡村生活,另一方面,眼前浮现的那些墓碑,又让俺感到隐隐的悲伤,不由自主地想起生命、上帝和死亡一类的问题。

谢谢老溜号在乡村教堂的心灵远足!

蝴蝶:
《乡村教堂》把记忆带回到那欧洲小住的几年,每每踏青,总是寻着教堂而去,每一个教堂都有一个故事,而那个时期的每一个故事,几乎都有一个教堂。是啊,举目四望,还有哪一个地方,会是村民们从生到死寄托的地方。特别喜欢穿过门洞拍摄的那两张,一种故地重游,身临其境的感觉。结尾的黑白淡出非常有意境, 时间仿佛凝固在音符里。

职业看客:
体会不大敢说, 那俺说个现象可以吗?

教会周日礼拜结束了,不管sermon的内容是什么,会友开车离开parking lot, 不管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大伙儿都慢下来,让让路,让别人先出去。

对比之下,日常的体育比赛散场后,尤其是那些比较激烈的比赛,soccer啊,football啊什么的,观众开车离开场地,挤在出口谁也不想让谁,猛按喇叭,猛踩油门儿,如果再碰上一个对手队的FAN, 问题可能更复杂了。

一老知青:
老溜号:对你的《宗教与社会》的探讨很感兴趣,又能补充我认知上的一些空白了,关注到底!

真感谢你的《乡村教堂与信仰和寄托》,虽然我们去不了英国,不能亲眼看到那些乡村教堂,但是看了“摄影采访”视频与文字介绍,好像能亲身感到乡村里的宁静、和谐、美好,村民之间都是和睦相处,彬彬有礼,估计打架、犯罪的事会比较少吧?因为大家都有一个统一的道德标准,违背的人是有罪的。

吾临天下:你在7631写的这段话,我很有感受。“乡村教堂不仅是在地形上位于村子的中心,也与乡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纵观西方人的宗教生活,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教堂都离人很近,有的在街道两边,有的在村庄的中心,这不仅使教徒们去教堂很方便,也使教堂本身散发出亲和力。反观中国人的宗教生活,道场和寺庙一般都建立在深山老林里,或者在峭壁悬崖上腾云驾雾,或者在幽道树掩中深秘莫测,它们远离人世间,让人感觉无比的神奇和庄严。而那些顶礼膜拜的信徒和求神拜佛的香客,却要不辞辛劳,历经艰难,爬山涉水,才能到达神圣之地,然后奉献供品,屏声静气,磕拜抽签,以求吉安。”

曾听牧师讲过相关的问题,二者区别在于,基督教是靠他救,即人的罪是靠上帝赦免,人只要信靠上帝,照着上帝的指示做就可以啦!所以基督教是入世而超世。道教和佛教则不然,是靠自救,完全是自己约束自己,为了能够约束住自己,就要远离世俗,过清心寡欲的生活,否则人世间的诱惑力太大啦!

若有讲的不对或不准确、不完全的地方请大家指出、补充,谢谢!

化石:
我对你的作品《乡村教堂与信仰和寄托》里的两张拱形门照片的构图颇感兴趣,一张是石拱门,我在想如果将全拱顶入画效果会如何, 会否拱顶“太厚”影响了构图,不知你能否大概介绍一下这张照片的构图设想? 另一张是紧接石拱门之后的那张铁拱门,我曾经被这种弧线吸引咔嚓过几下,回家一看照片,被感动的美感元素不知咋的丢了, 百思不得其解。现在看到了你的铁拱门下的教堂构图,恍然大悟,丢的是正确构图!能请你将它们贴这里来吗? 先谢了。

另外,鬼子听着你的配乐,说是 my Church Choir... 哈,令他忆起了年少时乖乖地上教堂的规矩日子,代他道谢了。鬼子虽然对进化论不以为然,也没硬给他老婆洗脑,我们在信仰上相安无事,他只是偶而叹息我的成长过程没有信仰自由, 没有选择,尽管我一再强调我信仰我的信条 - 将心比心。

老溜号:
影集《乡村教堂与信仰和寄托》的单片《教堂远眺》和《临门》。
1 2,

这两张的构图的基本出发点是利用拱门作前景,使视觉“深度”加大。前景的大小、“薄厚”比例取决于对主景物的影响。蝴蝶和化石的观察和理解都很到位。技术上的关键在于广角取景,小光圈 (F值小于11) 确保近、远景都清晰。

岁月如歌:
非常喜欢溜师的新作《乡村教堂与信仰和寄托》。宗教在很多国家都是人们精神生活与现实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建筑上的体现就最为直接。我此次在意大利旅游,每到一个陌生的新地方,首先要找的就是当地的主教堂,因为那意味着我们找到了这个城市的中心,很多重要的建筑和文化设施都是围绕着主教堂的,所以此次除了博物馆,就属教堂看的最多了。如果说西方的雕刻艺术来源于东方的启迪,但西方的绘画艺术则是以教堂作为真正起点的,无论在建筑史还是艺术史的发展上,教堂都是最重要的体现者。俺送上几个俺认为最有特色的意大利教堂来助兴,由于我走的都是一些比较著名的景区,所以这几个教堂的规模比乡村小教堂的规模要大些。

1.佛罗伦萨。圣灵教堂觉得这个教堂的正立面非常特别,很有几何曲线的美感。
2。巴里老城区的主教堂。意大利南部许多城市建筑喜欢大量用白色,巴里的老城区便是最为典型的一例。
3。阿尔贝罗贝洛旧镇内具有Trulli建筑风格的教堂。
4。马泰拉 洞窟式教堂,因为我们去时正刚上当地一年一度的节日且是周日,很多教堂都没开放,所以很遗憾没能走进去参观。
1。2。

3。4。


三羊:
《乡村教堂与信仰和寄托》里的牛津郡乡村基督教堂,给人以田园诗般的平静;“岁月如歌”贴的意大利大教堂,却给人以城堡般的森严,可以想象出它们所代表的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俺这儿 (美国俄勒冈州) 的基督教堂与欧洲的教堂有很大不同,外观如果没有十字架标志的话,你不会觉得它是教堂,里面的装置也非常现代化,像是一个多功能或多媒体的公共活动中心,看不到一点历史的痕迹。

二,《乡村教堂与传统地方文化艺术》


牛津郡的乡村教堂大多建于十二至十七世纪,建筑风格大多为歌德建筑 (Gothic architecture) 和随后的复兴时期建筑 (Renaissance architecture),单就建筑风格而言,它们与中国的同时期 (明朝) 建筑早已经是“东西方分道扬镳”了。教堂内外有着丰富的文化艺术缩影,石雕、绘画、玲珑剔透彩窗、碑文和经书。教堂内部的传统的高“拱廊”结构使得教堂一般都具有独特的声音效果。教堂唱诗 (Choir),传统管风琴 (Organ),使得教堂的音乐独具昧力,极具穿透性。在牛津的各个古老学院的教堂都有很高水平的合唱队。演唱的乐曲全球转播。不少教堂还有自己的钟手和钟乐。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宗教在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起源于中世纪后的十四 - 十七世纪文艺复兴 (Renaissance) 是反映西欧各国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要求解放思想和文化的运动。其主要中心最初在意大利 (见ox2uk的博客 [文艺复兴对欧洲和世界的影响] ) 的佛罗伦萨,十六世纪后扩及德意志、英格兰、法兰西和西班牙等地。在文化复兴过程中,基督教各系统 (天主教Roman Catholicism、东正教Eastern Orthodoxy 和新教 Protestantism) 对地方文化艺术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在英格兰,乡村教堂建筑、装饰等与地方的传统文化艺术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个影集,着重地纪实和揭示了乡村教堂的文化艺术, 主要涉及了建筑风格和结构、教堂内部的装饰、祭坛设置和布置、雕刻、绘画、音乐、教堂唱诗等,自十二世纪以来数个世纪里的延续和演变,以及对现时的乡村生活和地方文化艺术的深刻影响。

西欧文艺复兴大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明朝年代 (1368—1644)。与西方基督教教堂文化的影响相比,在中国乡村里的传统佛、道教的寺、庙、关帝、女神的排位等宗教建筑和摆设,以及宗教仪式、唱经等对地方生活的传统、习俗、建筑 (包括皇陵、墓地、祠堂、牌坊、民宅) 风格和文化艺术也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人们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都要烧只香、叩个头、念句经、拜个神、祷个保佑。正如长鸣的晚钟、不灭的烛光、委婉的乐声和默默的祷告,东西方不同宗教内涵的精神信仰和寄托,可谓是“异地同源”;对地方建筑、文化、艺术以及风俗的推动性影响,更为“异曲同工“。

影集的背景音乐是牛津新学院教堂合唱班和剑桥国王学院大教堂合唱班的、现场录音的合唱。用耳机听,教堂内现场录音效果绝佳。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RuJrCyWlOQ

为国内朋友准备的: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v7s8Zjqjg2g/


点评、补充和讨论:

流水:
补充几张欧洲各地的教堂的照片。
左:巴黎圣母院;右:巴黎圣母院远景。


左:法国布鲁日的圣母教堂;右:布鲁日的耶路撒冷教堂。


左:德国科隆大教堂;右:马赛的圣文生教堂。



左: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或者叫圣马尔谷圣殿;右:里昂的富维耶圣母院。



左:圣彼得大教堂或者叫圣伯多禄大殿;右:圣彼得大教堂内。



岁月如歌:
《乡村教堂与传统地方文化艺术》太精彩啦,既养眼又长学问,赞!
俺很愿意响应你的倡议,不过对于《宗教与社会》话题实在是平时研究的不多,而且也不了解欧洲的乡村教堂与传统地方文化艺术。不过我知道宗教与艺术、宗教与建筑其实也是分不开的,俺就从这个角度补充些资料吧,但愿不是跑题太远;-)。

那不勒斯。蒙托奥里维托教堂
这个教堂目前几乎已经没有人去做礼拜了,只有一个人在打理。教堂里面的一个小礼拜堂的天花板画的非常漂亮。另外这个教堂收藏有非常著名的“八尊悲悯的陶俑”


圣吉米尼亚诺。大教堂

圣吉米尼亚诺人称“美塔之城”,是个充满中世纪风情的迷人的小城。耸立的塔群是13至14世纪教皇派与皇帝牌之间发生战争的血腥战场。后来作为城市贵族们财富与权力、虚荣的象征,高高的伸向天空。在最繁盛时这些塔超过了70座,如今只剩下14座。大教堂内墙身画满了锡耶纳画派的水彩画,非常漂亮。


佛罗伦萨。圣乔瓦尼洗礼堂
圣乔瓦尼洗礼堂最为人知的是被米开朗琪罗称为“天堂之门”的青铜大门。但其实洗礼堂里面穹顶上面金色的马赛克拼贴画也是非常精彩的。


意大利。维罗纳 圣弗尔莫。马焦雷教堂
维罗纳是座有两千年悠久历史的古城,是现代文明和古代文明的完美融合。市区规划整齐,有许多的名胜古迹,不同时代都在这里留下了不同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作品。圣弗尔莫。马焦雷教堂位于古迹阿雷纳圆形剧场的东侧,也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具体建造时间不详,但教堂内有发掘出的考古遗址。地下层的柱面上画有拜占庭风格的饰面。教堂的主厅墙面上有很多漂亮的装饰画遗迹。由于维罗纳是因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而闻名,整个城市都充满了爱的气息,连这个教堂里也同样有两个人的雕像。




意大利。米兰。米兰大教堂
哥特式是以尖头拱门为特征,其给人的感官影响刚好可以满足宗教至高无上的需求,所以也最早最频繁的运用于宗教建筑。法国是鼻祖,之后多见于德国和意大利。米兰大教堂是意大利北方哥特式建筑代表。无论是在教堂内部望向天花板看一列列曲线优美的穹顶和那些讲述着圣经故事的色彩绚丽的玻璃窗,还是爬上教堂的屋顶。置身于135个如丛林密布的尖塔之中,宗教的震慑力几乎无处不在。




意大利。罗马。安杰利圣母堂
安杰利圣母堂是在古罗马的一个浴场的基础上改建的,是米开朗琪罗在1563年设计的作品。建筑的外形就非常与众不同,看起来很像一个废墟,所有的设计元素都与原有的建筑有机的融为一体,让你不得不佩服大师的设计功力。这个教堂给人的感觉很神圣同时也非常的艺术和舒服,教堂内几个圣母玛丽亚的雕像非常美,会让你从内心对她产生敬爱之情,同时还陈设有几个现代艺术品,地面的玫瑰线让我们一下子竟想起了电影《达芬奇密码》,顿时又增加了几分神秘的感觉。




意大利。巴里。圣尼古拉教堂
位于意大利南部的巴里城有两个完全不同的城区:一个是作为普利亚区首府、南意大利首屈一指的工商业都市的新城区,这里路面宽阔、街道纵横有序,建筑整齐漂亮,新时代的气息浓厚;另一个城区是地处丘陵地带的老城区,民宅建筑大多没有规划,街道显得杂乱无章,非常容易迷路。老城区的中心在大教堂,北面是建于12世纪的祭奠街区守护圣人的圣尼古拉教堂,典型的普利亚-罗马式建筑。教堂的内外都显得非常的朴素简洁,颜色与老城区的房子一样是意大利南方非常常见的白色,只有顶棚有些华丽的装饰。印象深刻的是教堂内部上方成序列的的白色拱形横梁,横梁上有细致的纹饰装饰,非常的“罗马”,这在别的教堂我还没有见到过。




意大利。阿马尔菲教堂
从那不勒斯往南50公里,向第勒尼安海伸出的半岛就是阿马尔菲海滨。从罗马帝国时代开始就是受人喜爱的温暖而风光明媚的地方。阿马尔菲市是古罗马灭亡后面临地中海的王国阿马尔菲共和国的古都城。在市中心广场的大台阶上建造有可以俯瞰城市的主教堂,它的正面装饰有各种各样彩色马赛克的镶嵌工艺,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从教堂内部12世纪的豪华烛台、布道坛,可以看出这座城市富裕的过去。这里印象最深刻的是礼拜堂内墙面、柱面漂亮的石材拼贴饰面。附设的博物馆中收藏了很多贵重的宗教器物。




网景:
老溜号,你对教堂的观察很仔细啊,取景特好,可以感觉教堂的宁静和肃穆,你拍的英国乡村教堂是路德改教后建的吧?路德的改教在英国很成功。新教的教堂比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看到的罗马天主教堂朴素很多。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教堂与英国的风格太像了,每当感恩节到来的时候,总会想到清教徒的足迹。

给大家看一个朋友寄来的pps, [不平常的教堂]

Timothy :
刘大师,非常欣赏您的教堂系列摄影以及对其文化和历史的介绍。"唯一的是中国的宗教早于源于欧洲的基督教三千年。"。据我所知,这句话有三个地方不准确:

1. “中国的宗教”, 严格意义上说,中国没有产生过宗教。儒家道家的思想应该属于处世为人的原则。比较接近宗教的是道家,道家学说应该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属于哲学范畴。因为宗教最基本的要素是要解释“人”的问题,就是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在世上的目的是什么。显然,儒家和道家都没能解释这个问题。
2. “发源于欧洲的基督教”,目前世界上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发源地都是在西亚。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是同源,发源地在中东。佛教脱胎于古印度教,发源地是尼泊尔。
3. “早于。。。三千年”, 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和老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公元前6世纪)。佛教引入中国的年代没有定论,但是普遍认为,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十八人去西域取得《四十二章经》为佛教在中土流传的开始。而基督教的开始显然是公元一世纪,以耶稣基督传教算起。如果追溯历史,基督教出自犹太教,旧约圣经最早的经卷写于公元前15世纪。如此看来,如果说中国最早的宗教是儒家和道家,那么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也要早至少一千年。

这也只是我个人管见,肯定有很多主观的东西。盼望看到您下面的几集!非常喜欢。

老溜号:
网景,你说的很对。很多英国乡村教堂是路德 (Martin Luther,1483-11 – 1546-02) 改教后改建或新建的。与早期的教堂相比,主要的区别在于建筑风格,比如园、尖、方形的窗户,代表着不同时期的风格。另外,祭坛装饰不一样: 传统的天主教,祭坛有耶稣基督画像;而新教的祭坛大多只有十字架。英国的乡村教堂,有些是画像和十字都有。

Tim,看来"唯一的是中国的宗教早于源于欧洲的基督教三千年。" 这句话有点太离谱了,删掉了。谢谢指出来。


三,《乡村教堂和民宅的演变》


乡村教堂无疑是乡村生活的中心。那么,教堂周围的乡村民宅又是如何随着时间演变的呢? “摄影采访”把镜头聚在牛津西边十英里的敏斯特-勒府村。十五世纪中期 (1487年),第七代勒府伯爵在这位于小村中部的家族土地上大动土木,为家族建起了豪宅敏斯特-勒府宫 (Minster Lovell Hall)。随着日月的轮转、社会的演变,家族的搬迁。这座五百年前为乡村“光宗耀祖”的辉煌私宅,今日已成为乡村中的历史遗迹。残墙断壁,强光暗影,记录着风风雨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临近的乡村教堂和周围的民宅,教堂和民宅得意历代村民们精心维护,教堂里的闪闪的烛光香火、民宅内的丝丝的柴火炊烟,平平常常、飘飘然然,充满活力。有道是: 月有园缺,人有生死,家有兴亡、世间沧桑。不禁问: 人生无常何有长? 辉煌、荣耀如飘过的烟云,五百年来真正延续的是隐含在乡村空气中的“泥土气息” - 传统信仰和文化习俗。

影集的背景音乐是乐曲Karunesh 作曲和演奏的《多层的宁静 / Layers of Tranquillity》。“这位德国音乐家以结合东西方音乐风格,来表达古远的意境 – 青青小草语”而著名。但愿烘托出了影集的气氛和意境。

摄影上,这系列影集集中地展现了“古建筑”的专题摄影。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wlj6kkg7Gg

为国内朋友准备的: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XPMx8LjHQmw/


点评、补充和讨论:

麦田扑手:.
老溜号的新影集《乡村教堂和民宅的演变》给人一种清晰的历史轨迹:精神文明远胜于物质文明。在悠远深情的音乐声中,我们看到已经沉睡了五百年的古堡残痕,它们曾经有过的骄傲和辉煌已不复存;我们也看到近在咫尺的民宅和教堂,它们同样经历了五百年的磨洗,却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物换星移的是时光,幽灵不归的是王孙,破败萧索的是豪宅,延绵不断的是精神,生长旺盛的是自然,代代相传的是家村。

这个影集充分体现了画面、音乐和文字浑然一体的美。随着音乐慢慢享受,历史与现实的画面交替重叠,文字又把形象与声音的美,提升到了意义的美。换言之,我们不仅可以用视觉来欣赏摄影的美,用听觉来感受音乐的美,还可以用思想来鉴别意义的美。

《乡村教堂和民宅的演变》造意精妙,表现手法如行云流水,当为业余摄影大师老溜号的上乘之作。

三羊:.
《宗教与社会》摄影电影系列之三《乡村教堂和民宅的演变》,俺最喜欢。可能是因为这集电影描述的是历史变迁中的丰富内涵,沧桑沉浮中沉淀出的最淳朴最简单的人文,耐人回味。

能不能晒1:08 出现的那张单片?那一束多彩的光圈圈,要用什么样的大炮设置和装备才能照出那样的效果?俺的鸟枪,有时能照出彩光,但是一般是红色的或类似白色的一束,不是一个个圆圈状。谢谢!

岁月如歌:.
非常喜欢《乡村教堂和民宅的演变》,里面拍摄的角度和光线都取的那么讲究,又是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以古堡与教堂和民宅的变迁对比作为切入点来探讨宗教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和意义非常有意思。【 辉煌、荣耀如飘过的烟云,五百年来真正延续的是隐含在乡村空气中的“泥土气息” 】——这让我想起了《飘》,土地对于人类的意义,是根对于树的意义,植根于土地的民俗民风才是真正永存的东西。

遐想之乐:
典型的歌德式尖顶园拱 非常精细的表面石雕。巴黎圣母院,建造于1163到1250年。


老溜号:.
影集《乡村教堂和民宅的演变》的两张单片: 《歌德式拱形门》和《断壁残垣》.
左图: 光环的颜色和形状是随意的,不是刻意取得的。逆光的角度是关键。多个光晕可能和多组镜片的变焦镜头有关;右图: “之”字形的石墙残壁强调了影像的纵深(depth),同时,侧光突出了石墙表面的质感。



四,《宗教与教育》


生活在东西方各半辈子,使得我有点“资格”把以一个东方人的眼光观察到的西方社会介绍给我的“文化同胞”。如果说前面谈过的宗教与文化艺术是宗教与人类社会这个大话题中的一个,那么,宗教与教育就是另外一个。我所要说的主要是根据个人生活在文化教育古城 – 牛津的亲身接触、参与和经历。虽说难免局限,确是第一手材料。

随着孩子步入学龄,英国的初级教育及其总体的教育体制就成为我们作家长的注意点。接触了几所附近的小学,逐渐意识到英格蘭國教會 (The Church of England),路德改教后的新教教会,对英格兰的各级普及教育有着广泛的责任和相助。这种责任是历史形成的: 英格兰的教育系统是由教会早在国家政府之前建立的。据统计,目前在英格兰,有4,470所 (25.3%) 的小学和220所(5.8%) 的中学是英国国教会相助的。这些学校收教了和英格兰18.6% 的小学生和5.8% 的中学生。从另一个角度看,牛津的主教(Bishop of Oxford)身兼两职: 英格兰教会的教育委员会和英国上议会教育委员会的主席,在制定英国教育政策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个影集用我实拍的照片展示了英格蘭國教會与英格兰的普及教育和传统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影集选择了与牛津市的小学和英语世界里最古老的牛津大学和学院的教堂为例。

【牛津圣飞利普和圣詹姆斯教堂小学】(SS Philip and James Church of England Aided Primary School)。这个位于牛津市北部的,收教一至四年级的学生的一所小学。小学由临近的英格蘭國教會的地方教堂 - 圣飞利普和圣詹姆斯教堂(SS Philip and James Church,1860) 相助而得名。

【牛津基督教堂学院】是牛津最大的学院之一,1525年由红衣主教沃西创建。基督教堂学院与英国政治渊源很深,在近代200年内产生了16位英国首相。基督教堂学院大教堂 (Christ Church College Cathedral, Oxford)。

【牛津摩顿学院】成立于1264年,是最早的牛津学院之一,中世纪时就在科学研究领域享有盛名,机械、几何、物理等成就均相当杰出,摩顿学院同时拥有牛津最古老的学院建筑,以及建于1378年,全英格兰最古老的图书馆。摩顿学院教堂(Merton College Chapel) 星期日晚上的礼拜仪式。

【牛津大学】处女圣玛丽教堂(The University Church of St Mary The Virgin) 位于大学区中心。主要的功能是举行大学礼拜、纪念、祈祷仪式的教堂,也是大学音乐会的常用场所。十三世纪建的高耸的塔楼向公共开放,可以俯瀚一平方英里的大学区。

摄影技术主要是尝试室内灯光和烛光下,高感光度(ISO=1600),非闪光“暗”拍。有兴趣讨论摄影技术细节,欢迎去 [摄影交流] 论坛。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OWznMPswfA

为国内朋友准备的: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cXb5C9Bid9Y/


点评、补充和讨论:

麦田扑手
老溜号,俺有点不解,你的《宗教与社会》的影集出来后,为什么很少有点评?对无神论者,他们也许兴趣不大,这点俺可以理解,但对有神论者,是不是我教为尊,其他免谈?

也许是老兄工艺品质量不高,不值一评吧? 呵呵,笑话而已。像老吾学习,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宗教与教育》的照片不多,祥和的音乐从画面中缓缓流溢出来,使欣赏人的心情立刻松弛下来,有一种舒适宁静的感觉。不同教堂的建筑和里面的装饰都很独特,具有很高的审美意义。俺是无神论者,在教堂艺术与宗教故事面前也会升起对生命的赞美,可以想象,对那些信奉宗教的人来说,他们在这样神圣庄严的殿堂里坐着,也许更会有精神上的血脉维系和灵魂的归宿之感吧。

世界貌似无情冷酷,其实还是有情美好的。不管我们是无神论者还是有神论者,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和艺术,就会很自然地感受到世界的美丽和多情,才会在历尽劫难后,坚持不渝地去爱惜自己和感激生活。谢谢老溜号的新影集《宗教与教育》,它凝聚了你的才艺和对生活的感恩之情。

毕静
老溜号,不知别人是否跟我一样,总是先读麦田的评论,后看你的视频。今天也一样,边重复着“照片不多”,边不经意地打开视频,不想就此失去了时空感。寂静中读了英国宗教与教育历史简介,像缓步迈进博物馆;及至圣乐响起,便恍恍然不知身在何处直到曲终,其间依稀记得空灵的殿堂、璀璨的色彩、道不尽的丰富……

说来也奇,我的宗教启蒙老师,竟是我那不信鬼神的母亲。那时年纪虽小,牛虻抡着锤子呼天抢地的形象和他那金句“上帝是个泥雕木塑的东西……”却深深铭刻在脑海里。

今天,粉碎过多少偶像,经历过无数次呼天抢地,终于明了:人的错,怎能让神来承担?!沐着天恩、享着神赐而无所觉,像我的傲慢的母亲,实堪叹惜。

但愿有生之年能见到在中国国土上,宗教与教育的关系能像英国一般密切,牛虻的悲剧不在重演!电影 [牛虻]

三羊
《宗教与社会》系列之四,《宗教与教育》,有个问题:英国人做事在俺的的眼里是严谨和不苟的,是不是学校教育承传了很多教会的成分?

网景
老溜号,你观察到了基督教历史光明的一页,慈善运动和注重社会公益使教会为社会做出了极大贡献,美国的藤校(Ivy League)以及中国的藤校大多是教会建立的。在选择小孩将来要就读的大学时,校园教会的情况也是应该考虑的,谢谢你的影集,学习了。

一老知青
老溜号:我对《宗教与教育》的话题非常感兴趣,因为最先打动我心的就是传教士。记得我曾经提到过的柳世聪吗?他是在骑自行车环游大半个中国的一路上,思想改变最大的是对传教士的认识,传统教育使我们误认为传教士都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有很多为了在中国传教奉献了自己甚至全家人的生命,他们可都是在大山里最贫穷的少数民族地区,默默地做着各种各样的工作。比如有个英国的传教士叫伯格里的,对苗族的影响非常大,下面一段是百度上对伯格里苗文的简单介绍:

“伯格里苗文是1905年英国的传教士伯格里来到我国石门坎苗族地区因传教所需,用苗族服饰上的一些图案符号和拉丁字母,以石门坎为标准音点创制的拼音文字,流行于川黔滇苗区。改文字有32个声母,37个韵母,分别称为“大字母”和“小字母”,并以小字母位置的高低来表示声调。先多为基督教苗族群众使用,出版物多为基督教典籍。”

老侃
因为要出远门,这几天来的不多,今天想就宗教信仰问题谈谈我的看法,个人认为宗教信仰是属于一个人对于生活方式的选择问题,一个人的宗教信仰和另外一个人的信仰相比较,没有好坏、贵贱、高低、对错之分,这个世界上有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宗教派别,人类在不开化的时代以宗教为名相互屠杀,经过了上千年才明白各自的宗教只应该由各自尊重,而尊重别人的信仰自由已经成为多数国家的法律。2006年天主教皇保罗拜访了回教国家土耳其,其目的就是向世人宣誓宗教之间的平等和相互尊重的重要。

我们生活在民主国家的人,可能都已经注意到,周围的朋友和同事大多数人都不在公开场合谈论自己的宗教信仰,在美国很多大公司和机构,鼓励员工在圣诞节前,不要说“圣诞快乐”,而是“节日快乐”,因为前者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而后者可以为多数人所接受,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大家都了解宗教话题是非常敏感的话题,尊重别人的信仰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尊重之一。

老溜号:.
影集《宗教与教育》4张单片。

《双向拱顶的主廊》和《定心的烛光》


《上帝的光影》和《祈祷》


“摄影技术主要是尝试室内灯光和烛光下,高感光度 (ISO=1600),非闪光“暗”拍。” 是指教堂内灯光/烛光很暗,又不适合用闪光灯,只好用高ISO和最大光圈作进光量补偿。尽管如此,4张单片的曝光速度仍很慢 (1/45,1/30,1/10 和 1/15sec),端稳相机和VR镜头是关键。

在线阅读 《用生命爱中国——柏格理传》

后记


这个系列的《宗教与社会》摄影视频暂告一个段落。非常感谢大家的点评、补充和讨论。将这些原创的文字、影像收集存档,记录下我们从概括的神学 (Theology) 角度入口,对东西方文化、社会、和宗教信仰了解上的一点共识和异识。

现代的数字化技术。包括数字摄影、网络技术,使得这个专题博客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收容如此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覆盖多个国家、上千年的时间跨度,令人感叹。

对文化历史和未来的挖掘和探索是无止境的。在此引用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一句话: “This is not the end. This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but perhaps it is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致谢:

麦田扑手、吾临天下、一老知青、Tim、蝴蝶、岁月如歌、流水、职业看客、毕静、三羊、无名小卒、寒江雪、No、网景、化石、遐想之乐、老侃。


流水:
《宗教与社会》系列,资料搜集、编排比任何教科书都系统全面——图、文、声、像等并貌,视觉冲击力强,珍藏了!感谢您的辛劳给我们带来的精神盛宴,也让俺孩子学习,丰富知识。

石久:
一老知青和老溜号让我想起一个电影 [The Painted veil trailer] ,那似乎就是取材于伯格里传教士的经历。

毕静:
Chanukah is probably one of the best known Jewish holidays, not because of any great religious significance, but because of its proximity to Christmas. Many non-Jews (and even many assimilated Jews!) think of this holiday as the Jewish Christmas。

挤在人群中,我越看越想知道,那些可爱的小圆帽如何固定在后脑勺上的;问一小孩,他随意用手把帽子转了一下,头一仰,说:“It stays.”看得我目瞪口呆,越发浆糊了。





流水:
圣地九华山,佛教寺院和法事。





流水
《鼓浪屿天主教堂》。西班牙传教士马守仁被罗马教廷任命为厦门教区主教, 1917年建,建筑面积287平方米,是一座哥特式单钟楼教堂。教堂正中祭台供奉耶稣像,两边各有一个小祭台,可容纳200人左右。




丁香:
[晚霞消失的时候] 小说中长老的这段话, 印象深刻:

"人类要求感情生活的满足,要求美的享受,而科学并不能提供这一切,它只能使我们获得对自然的了解。但是,你说的并不完全。如你所说,在真之外,还有美。但是你却忘了,在美之外,还有善。对真善美的追求,才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全部内容。而追求真的,是科学,追求美的,是艺术,追求善的,这就是宗教。来路上,你曾向我说宗教不真实。那么现在我可以向你说,艺术既然可以不真实,宗教又为什么一定要真实?艺术的意义不在于真而在于美。同样,宗教的意义也不在于真而在于善。世上的宗教,西方有耶稣、阿拉,东方有佛祖天师,支派纷繁,何止百种,难道都是真的不成?但那教义尽管纷纭,主旨却终不过是劝导人间,使强者伶愍,富者慈悲,让人生的痛苦得到抚慰,于灵魂的空虚有所寄托。所以,只要善行布于天下,我佛究属有无倒在其次。至于经幢宝刹,无非肃穆其心,而吃斋打坐,则不过养生之道而已。宗教一事,本为人心所设,信之则有,不信则无,完全在于虔诚,古人早就说了:我心即是我佛。可见宗教以道德为本。其实与科学并不相干,只是后人无知,偏要用尘世的经验去证明与推翻天国的存在,才惹出这无数争论,万种是非!……"

网景:
一组汉语的基督教堂歌曲: 《使命》 《和散那 —基督之歌》 《宁静的伯利恒》

岁月如歌:
教王合一/神王思想的代表作 - 吴哥城、吴哥窟寺庙群,柬埔寨。

吴哥窟是柬埔寨古代文化艺术的遗迹,残垣断壁之间光线斑驳迷离,很有画面感,是摄影者的天堂。我个人非常喜欢那里的古代艺术遗迹,主要就是一些精美的浮雕——浅浮雕壁画和一些浮雕舞者等。

吴哥王朝于9世纪到15世纪数百年间,在政教合一的“神王思想”之下建造了吴哥城、吴哥窟与周围寺庙群。 13世纪中开始,吴哥王朝国力渐渐衰退,1431年暹罗(今泰国)占领吴哥地区,更摧毁许多建筑和灌溉设施。王室被迫搬离吴哥,整个地区除了做为佛教圣地之用的吴哥窟外,几乎完全荒废。1860年1月,法国学者亨利•穆奥在森林中发现吴哥遗迹,并出版其旅行记录,世人开始对吴哥产生兴趣。1863年法国殖民地政权建立,学者慕名而来挖掘丛林中的吴哥遗址。1866年,法国殖民政府开始进行系统研究,19年后编定一份吴哥王室年表。二次世界大战后柬埔寨王国独立,虽然持续对吴哥进行维护,但在20世纪后半,柬埔寨出现政治和军事动乱,越战、赤柬、内乱等等,使得吴哥庙宇群也遭到破坏和窃盗。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吴哥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国际修缮团队进驻吴哥遗址群,至今仍持续修护中。

吴哥窟 (Angkor Wat)
吴哥窟是吴哥古迹中最富盛名的一座古迹,是柬埔寨人最大的骄傲。吴哥窟也叫小吴哥,意为“寺之都”,距大吴哥3.3公里。其建造者为苏利亚华尔曼二世(Suryavarman II),他为了供奉自己的守护神、印度教三大天神之一毗湿奴(Vishnu)而建造此庙,并将此庙作为自己的墓地。吴哥窟既是国王生前的寝宫,又是国王死后的寝陵。既是王室的宫廷,又是王国的首都。典型的印度教建筑,这里原是印度教寺院,但吴哥失守后僧众改习小乘佛教,至今窟内仍香火袅袅,长期居住使吴哥窟保存得比其它荒废的寺庙为好。同时由于四周的护城河常年保持有水的状态,也使它免于遭受热带雨林的侵袭,建筑的主体得以保存下来。

1,鸟瞰吴哥窟;2。吴哥窟主体建筑。
1。 2。

3,吴哥窟外廊外的庭院和甬道;4,入口两侧的石狮;5,吴哥窟最高的塔;6,住寺的僧侣;
3。 4。 5。 6。

7,神话浅浮雕壁画;8,外廊内墙上的浮雕-舞女;
7。 8。

9,寺院的外廊,10,护城河上的甬道与石狮。
9。 10。


思考题:
1,人类社会的演变是社会共存权力,包括神权、皇权和政权,相互辅佐/制约地更替的结果。
2,古老的中国,有无原创的宗教?



吾临天下:
青青小草工整清秀的小楷字体(溜哥评语)写的是《金刚经》里的一页纸的内容,所以前句不完整。她的字,不仅仅是好看而已,也透露出她对佛经有一定的感悟。

《金刚经》是鸠摩罗什从梵文翻译成中文的。他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简白优美的佛文学,他的译文有一种独特的文字意境。 原始的《金刚经》是没有段落,没有标点符号的。(就是青青小草写的哪种版本) 梁武帝的昭明太子把《金刚经》分成三十二章,并加了古式标点,给每一章写了一个标题。原文应该是下面这样的: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 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注解:
如来:释迦摩尼本人,在《金刚经》里,他称自己为“如来”
汝等比丘:你们这些出家人
筏 : 过河的船
须菩提: 释迦摩尼的大弟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梵语,意思是大彻大悟的大智慧
定法: 固定的佛法
非非法:不是那些非佛法的东西
无为法: 对于道的了解,也可以理解为得道、修成道

译文:
我常常说,你们这些出家跟随我的弟子们,知道我说的佛法,就像过河用的船一样,既然过了河上了岸,那就不需要船了。佛法到了最后,都像过了河的船要扔掉,何况那些不是佛法的东西呢?

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你认为我得到了成就大彻大悟的大智慧法宝吗?你认为我平常在说什么法吗? 须菩提回答说,根据我理解您所说的意思,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叫佛法,或者叫成就大彻大悟的大智慧法宝,也没有什么固定的佛法让您老人家来说。 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因为我所说的佛法,都不可得,也不可说;不是一个固定的佛法,也不是那些非佛法的东西。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一切圣贤学说,都是在对于 道的了解上,有程度不同的差别而已。

注意:
1,《金刚经》是释迦摩尼与大弟子须菩提的对话,一问一答,自然流畅。
2,要读完整部《金刚经》后才能明白,释迦摩尼为什么说佛法不可得,也不可说,更没有固定的佛法摆在那里等人求取,因为佛法就在自己的心里。


老溜号,
跟着吾君,再补充两个有关《金刚经》的参考连接:
http://www.jingangjing.com/
http://baike.baidu.com/view/14950.htm



随时更新....




本页被读过4470次。This page has been viewed 4470 times.

评论: 上贴指南

用户名

性别
男(Male)
女(Female)

内容 作者 时间 ..
16.很开心你们喜欢戴德生的故事。 他自己也说过,最开始他是靠自己的努力去做基督徒,结果是事倍功半。 后来他每天早上起来先读经祷告,后来就事半功倍了。

我听教会里的弟兄讲读《圣经》不是把自己的想法读进去,而是把《圣经》里的神的旨意读出来。 祷告也不该是请求上帝为我们做什么,而是该问上帝要我们为祂做什么。

我们自己居高临下地为自己的孩子制定人生都像盲人指路,更不清楚自己前面要面临什么了。
虹♀2011-06-06 18:06:31
15.虹/#11
跟在老刘和浪醋后面全力顶。
老侃♂2011-06-04 18:02:53
14.虹/#11:
跟在老溜号后,顶!

简明的哲理,却令人回味。
浪迹天涯♀2011-06-04 16:34:03
13.
虹,你好,欢迎来访。谢谢你的#11留言,有的放矢,简洁扼要。

我个人认为,如果用回顾的眼光看,不但你对宇宙和星迹的哲思,回答了麦田扑手当初的问题;你讲的戴德生的“撞杯”故事,也佐证了最近时期微网上很多人的 一个共识 : “……,当受到冲撞时,里面装的是什么,溅出来的就是什么。”

祝你游网愉快。

老溜号♂2011-06-02 13:16:46
12.毕静 ,


说来也奇,我的宗教启蒙老师,竟是我那不信鬼神的母亲。那时年纪虽小,牛虻抡着锤子呼天抢地的形象和他那金句“上帝是个泥雕木塑的东西……”却深深铭刻在脑海里。

今天,粉碎过多少偶像,经历过无数次呼天抢地,终于明了:人的错,怎能让神来承担?!沐着天恩、享着神赐而无所觉,像我的傲慢的母亲,实堪叹惜。

但愿有生之年能见到在中国国土上,宗教与教育的关系能像英国一般密切,牛虻的悲剧不在重演!电影 [牛虻] 。 ”

--------------------------------
毕静,
非常尊重你在这里诚实说自己的想法。 我爸替我写完入团申请书,团支书给了我两本好看的书《牛虻》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完后很感动,因为很感动就相信了共产主义。 入团还没过一个月好友就诧异地问我:“没想到你还真信了!”,当时觉得被世界给骗了。 原来老师父母同学说的唱的都不是真的,那么我能信的是什么呢? 那种世界上就我一个傻子的感觉对一个高中生来讲还真是不容易。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只相信我自己和我自己的努力,说什么也不信任何宗教了。
《圣经》里也没有基督教这个词。 宗教形式与Faith不是一回事。 Truth与我们长大过程中所理解的“真理”也不是一回事。
虹♀2011-06-01 19:59:18
11.麦田扑手,
\\\"老溜号,俺有点不解,你的《宗教与社会》的影集出来后,为什么很少有点评?对无神论者,他们也许兴趣不大,这点俺可以理解,但对有神论者,是不是我教为尊,其他免谈?

也许是老兄工艺品质量不高,不值一评吧? 呵呵,笑话而已。像老吾学习,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

--------------------------------------
刚读了《宗教与社会》,在老溜号选的圣乐中看了每个人的发言。

麦田扑手问的问题很有意思。 宇宙就在那里,有没有我们发言一点儿也不影响它的存在。 灿烂的星空浩瀚无际,有没有我们赞美和毁谤一颗星星也不会改变它应有的轨迹。。。。。

耶稣基督对于基督徒本身的影响可以用下面的故事形容一下:

有一次,把一生献给中国的传道士戴德生为一批新的传教士送行。 一位年轻的传教士问戴德生:“你一生的经历中,最重要的经验能告诉我们吗?” 戴德生用双眼紧紧地盯着问问题的人,一句话也没说。 忽然,戴德生举起面前的水杯用力往桌上一拍,里面的水溅了一桌面。 那位年轻人紧张地猜想自己是否问错问题了。

这时戴德生回答:“我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当受到冲撞时,里面装的是什么,溅出来的就是什么。”

希望我回答了麦田扑手的问题。
此贴被虹于2011-06-01 19:41:59修改。
虹♀2011-06-01 19:30:59
10.圣诞节,孩子休假回家。饭后茶余,俺爷俩儿闲聊。话题聊到了宗教与社会。我问那“白瓤”的香蕉: “你信教吗?” 他回答: “我不是教徒,但我对Theology - 广义的神学,或者说宗教的起源、演变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很感兴趣。这包括各种主要宗教。" 俺心里想 “Like father, like son”。

是他那香蕉仍是“黄瓤”,还是俺这老蕉已变白了?

老溜号♂2010-12-23 02:14:12
9.一老知青#6,#7:
同意你的看法。俺也认为Tim的评论很严肃认真,观点鲜明。不知Tim是否有意继续补充点细节或参考信息。

俺同时认为这个话题可以在微网任何论坛上讨论,它不仅有关 (各种) 宗教,更是探索社会和人生。俺这么说只是想着“要超世,就应当入世”。但是俺听从您的建议,在这里讨论更静心,我也相信,真正“有兴趣的朋友都会来”参与的。

顺便问问,能不能给俺拍几张北京的教堂照片,特别是你们活动的教堂?

No#8:
“政治学家一般将该条约的签定视为民主国家的开始”。学习了,谢谢。
后续你的介绍,这是网上的两个参考连接: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Treaty of Westphalia]

老溜号♂2010-12-08 01:29:20
8.说到宗教与社会,得提提‘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8, Peace of Westphalia).

新教诸侯和天主教诸侯之间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是欧洲历史上一场具有政治和宗教色彩的多国混战. 此战争最后在1648年签定了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以天主教诸侯失败而告终.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了新教和天主教享有平等地位,制止了天主教对新教的迫害.该条约最大的贡献还应该是承认国家的主权和独立.

政治学家一般将该条约的签定视为民主国家的开始.
No♀2010-12-07 12:16:08
7.谢谢老溜号展现了你们辛苦数周的“摄影采访”,也谢谢大家的评论和补充,让我大开眼界,学到了不少知识。如果老溜号还要继续的话,就在这里吧!有兴趣的朋友都会来看的。

TIM的评论也给我们补了一课,当时看到那句话也知道不准确,但又不知道正确的是什么,就没敢说,这就是交流的好处,信不信先不说,学到知识倒是真的。
一老知青♀2010-12-06 08:08:56
6.我很喜欢《用生命爱中国——柏格里》这本书,还买过几本送给朋友,我很敬重,甚至是崇拜像他这样的基督徒,有些富人是拿出很多钱捐助穷人,可他们不一样,是用生命在爱人,多崇高啊!

一老知青♀2010-12-06 07:55:46
5.感恩节长假,终于有时间坐下来静静地欣赏溜师的《乡村教堂》系列。从来没有对教堂产生过这么大的兴趣。随着溜师的摄影镜头,浏览着乡村教堂作为地貌标志,信仰的依附,艺术的体现,建筑的变迁。。。等等多个侧面。喜欢这个朴实宁静,久远神圣的气氛,很强烈的文化气息,跟着溜师长知识呢!三羊如歌网景补充的教堂图片也让我大开眼界。谢谢!!寒江雪♀2010-11-27 20:16:53
4.俺来这里继续学习!谢谢溜师整理了这些资料,辛苦了!
很赞同Timothy的补充和更正,这么一整理,这几个宗教的历史关系更加清晰啦,谢谢!对于宗教的概念第一次关注,【宗教最基本的要素是要解释“人”的问题,就是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在世上的目的是什么】过去没这么思考过,受益啦!
岁月如歌♀2010-11-16 00:35:36
3.感谢溜师整理汇集这么珍贵的资料!无名小卒♀2010-11-15 23:06:46
2.值得珍藏的一份宗教、文化、建筑、艺术宝库。谢谢!三羊♀2010-11-15 14:06:24
1.非常的有可读性, 很有价值, 谢谢老溜号! 我会经常来拜读的. No♀2010-11-15 1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