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回到主页

无名小卒的博客







登录名


《微坛经典回顾之四十》神侃音乐教室(2)


2010-06-08


更新记录:


[石久♂ 2010-05-09 07:58:25]
(主)4144. 老侃,
Mendelssohn 是我最喜欢的古典音乐家(之一)。 而这首又是我最喜欢的他的作品(之一)。 这个视屏指挥的风格自信优雅,面部表情丰富传神,很耐看。 想听听你的高见。


[老侃♂ 2010-05-09 15:40:49]
(主)4153.石久
Felix Mendelssohn
很高兴你喜欢这个德国作曲家,因为凡是喜欢 Mendelssohn 的人,大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平和,不会太冲动,不激烈,心态正常,做事比较稳重,家庭和睦,不会有外遇。

当时在摸扎特之前的音乐家多数是靠皇家、贵族或者教堂供养(现在国内叫“包养”:))。到了摸扎特,他想自己下海,但是又不能全部脱离皇室。后来到贝多芬,音乐家几乎就没有不是自食其力了,贝多芬生活很拮据,他虽然可以靠作曲为生,但是这人贼小气,为人苛刻,觉得自己命运坎坷,不得志,到处送 resume,也找不到合适的人“包”他,咱现在如果遇到这事,顶多就是出去大吃一顿,贝多芬就是自个儿在家闷头写曲子,所以他的很多曲子听上去都很挣扎,描写很多内心的矛盾。

Mendelssohn 是贝多芬之后的作曲家,背景可以到管够儿上看,不多言了。这位的情况与贝多芬不同,出生在一个犹太家庭,老爸是银行家(如果没记错),家里有钱,生活上衣食无忧,这对他很好,但是他写出来的曲子就太平和,很多梦想,他可以写出“婚礼进行曲”这样的美丽乐曲,但是写不出贝多芬的“悲怆”或者“命运”这样有深度有内心挣扎的作品。个人偏好贝多芬,除了他的音乐内涵以外,是因为里面有非常大量的热情,而Mendelssohn 就太温柔了。

所以我说你在生活中一定心态很平和,不会像我这么爱管闲事,爱打架,对吧? (just kidding)

另外一个原因,Mendelssohn 的音乐不如贝多芬出名,原因之一是因为他的交响曲、奏鸣曲、协奏曲,大部分都脱离的古典音乐的作曲格式。

下面是贝多芬的一个Overture, 你把这个和 Mendelssohn Overture 比较听一下,第一发现就是乐曲开始时使用的乐器Mendelssohn 开始时使用了巴松(大管)和欧巴(双簧管),这两种乐器在西方管乐里和法国号(圆号)以及长笛都是属于非常温和的声音,产生不了激烈震撼的效果。但是你再听下面的的贝多芬的Overture, 开始使用的所有管弦乐队演奏了简单的8个不同的音符而已,因为和弦的巧妙,虽然音很少,但是一开始就非常震撼,然后是单簧管(黑管)吹出一段主题旋律(“主题”在音乐里不一定是melody),在前面交响乐的强烈对比衬托下,这段单簧管非常悠扬,贝多芬是这种对比的大师,其表现手法在他的作品里随处可见。但是这种神经病的东东,只有我这种神经病或者神经病倾向的人才会“非常”喜欢(just kidding)。

Beethoven Egmont Overture


[老侃♂ 2010-05-17 15:59:31]
(食)2987. 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广义指欧洲从中世纪开始的主流音乐。当时的音乐主要服务于宗教,最初是罗马教皇格里高利整理的 chant, 这主要是犹太圣歌和希腊乐调,这种音乐没有乐器伴奏。但是当时的版本已经无法查找,目前遗留下来的是九世纪的版本,Chant 一直延续了后来的几百年,期间苏东坡发明了受人类1/4人口欢迎的东坡肉。

请大家欣赏Chant:

Gregorian Missa da Requiem (9th century) - Libera me


巴洛克时期
欧洲到1600年开始,进入了”巴洛克时期”,巴赫,亨德尔等就是这个时期的作曲家,同一时期歌剧,协奏曲,奏鸣曲等题材相继被创造发展出来。这个时期的音乐仍然以服务于宗教为主。

这个时期作曲家还没有完全发展出合弦理论,但是已经发现一些固定的音放在一起听上去会非常和谐美妙。

巴哈(J.S.Bach)“西方音乐之父” (1685~1750)
讨论音乐就一定得介绍巴哈,巴赫一生的主要功绩:第一,把宗教音乐平民化。第二,将复调音乐发展成主调音乐. 第三,确立了键盘乐器十二平均律原则。 第四,除了声乐作品外,巴赫奠定了现代西洋音乐几乎所有作品样式的体例基础。(本人认为:第五. 生了二十个孩子,其中三个也是大师级作曲家。)

巴哈所做的音乐听上去没有贝多芬音乐的气势,但是由于他对音符之间关系的准确定义以及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对音符娴熟的运用技巧,使他的音乐给人安宁美妙的感觉,更奇妙的是巴哈的作品中通常蕴藏着几个不同主题,在整个乐曲中相互交错出现,每个主题自己形成一个特点,但是跟其他主题又没有冲突(听着像坛子里的好马甲,对吧)。这对后来贝多芬的音乐产生巨大影响。

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Played by Glenn Gould (1981


未完 待续
(本人正在休假,想多活几天,饶命)

[老侃♂ 2010-06-08 18:37:10]
(主)4615. 贝多芬,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

贝多芬一共创作了五首钢琴协奏曲, “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于1808年开始创作,两年后完成,这时的拿破仑正在攻打维也纳,这首曲子是伴著炮火声完成的。当时正好拿破仑率领法军攻打维也纳,1809年 5月炮火开始落在维也纳, 未出两天维也纳就沦陷了。贝多芬曾经描述当时的生活是「只有炮声、鼓声及人生活中每一件悲惨的事情。」

有人说这首协奏曲中充满王者威仪, 雄壮威武的曲趣因为当时是战争期间有关。本人认为,此曲内含贝多芬传统的反抗意识,而乐曲中所谓“王者威仪”实际上是贝多芬对拿破仑和所有权势的蔑视,他心中的“王者”是音乐中蕴涵的至高无上具有超力量的“万王之王”。 贝多芬曾经很敬佩拿破仑,在1804年创作第三交响曲献给拿破仑,结果拿破仑于1804年5月18日称帝,长了反骨的贝多芬对帝制忍无可忍,把当年春天已经完成的第三交响曲封面撕下来,改名为《英雄》,从此贝多芬就与拿破仑结下“冤仇”。整个”第五钢琴协奏曲”充满了对Power的炫耀。美妙绚丽的幻想是此曲的另一特点,这应该是贝多芬灵魂中对极乐世界的描绘,这种“极乐”就象他所描写的“Power”一样,在人世间无法寻觅,只有在乐圣的灵魂中存在。

在“第五号钢琴协奏”中贝多芬以极具创造性的手法,以炉火纯青的作曲技巧设计出众多崭新的音乐思路,整部作品中蕴含着壮阔的波澜、 柔美的幻想和变化无穷的旋律,使其完美地集宏伟、华丽和优雅于一体。整曲随处可见钢琴与交响乐队之间的“对话”,有时是一唱一和,有时是交响乐给钢琴“抬轿子”,更有甚者,贝多芬在全曲最后结尾前,让整个交响乐队停下来,由定音鼓给钢琴烘托气氛。

因为“第五号钢琴协奏”是贝多芬最后一首钢琴协奏曲,而贝多芬之后”古典乐派”结束,所以说这首乐曲”不但开创了许多浪漫派协奏曲语汇, 也为古典乐派的协奏曲划下一个完美的句点”。

在此之前,协奏曲中的每个乐章之间通常明显停顿,然后再开始下个乐章,而“五号”的第二和第三乐章以无逢连接继续演奏,虽然如此,第三乐章的开始却是以钢琴从优美自然的幻想境界突然转强开始,与第二乐章呈现及为明显的对比。这种手法对后贝多芬的“浪漫派”时代影响及大。

“第五号钢琴协奏”本来没有标题,被后人冠上“皇帝”的名称,对此有两种说法,一是在维也纳的第一次公演完后,一个法国军官站起来欢呼:”这部作品是协奏曲中的皇帝”,因此,此曲由此得名。另外一个说法是因为这个“降E大调第五号钢琴协奏曲”是贝多芬所有的钢琴协奏曲作品中,规模最为庞大的一部,及具堂堂王者风范,又被公认为无可争议的“协奏曲之王”, 故此得名。但是无论如何不可能是贝多芬在歌颂“君王”。

因为战事“第五号钢琴协奏”直到1811年11月28日才在德国莱比锡首次公演,在此之前贝多芬的四首钢琴协奏曲首演都是有他本人担任钢琴演奏,而这次因为贝多芬耳疾已经日渐严重,钢琴独奏是斯纳德,由舒尔兹担任乐队指挥,听众反应非常热烈。三个月以后,1812年2月12日,在维也纳第一次上演的时候,贝多芬委托学生车尔尼担任独奏,但这次演出未获成功。传说有两种原因,一是因为车尔尼只自顾炫耀钢琴技巧,忽略了乐曲本身华丽的表现。另外一个说法是当时维也纳的听众还无法接受这样一部复杂的伟大作品。

这首钢琴协奏曲能够成功地营造磅礴的气势和优美的钢琴旋律,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钢琴制造技术的进步,这时的钢琴已经有了飞跃的进步。古典钢琴最早发源于意大利,早期的钢琴,直到Mozart时代还只有五个八度,而且没有铸铁的frame,音量很小,钢琴本身重量很轻,到贝多芬准备创作第五钢琴协奏曲时,因为欧洲工业革命使精密铸铁技术和高级钢丝成为可能,钢琴厂商将casting iron frame 和高强度的细钢丝用于钢琴上,所以钢琴的的音域从原来的五组八度又增加了一些,直到现代钢琴的7 1/4组八度。除了音域扩大以外,由于casting iron frame 的使用,钢琴的音量和音色都有明显提高,因此交响乐队阵容也跟着更加庞大,这是第五钢琴协奏曲获得巨大成功的另外一个原因。

第一乐章
这个乐章有五百七十八小节,而第二乐章只有八十二小节,全部第一乐章奏完大概要20分钟左右, 比第二三乐章的总和还要长,当时虽然没有人规定每个乐章的长度,但是这样的悬殊,足已表现贝多芬独树一帜不拘一格的风格。

贝多芬是用音乐给人听觉制造对比的大师,他用娴熟的技巧常常在轰轰烈烈的交响乐中突然抽出一个乐器,表现一段极为优美的旋律,这个乐器不一定是钢琴,在这个乐章中他使用了单簧管,以达到“钻心入肺”的功效。而更绝的是贝多芬在这个乐章中几次让钢琴反复弹奏音阶,然后巧妙地融入或者引出交响乐,钢琴一直神出鬼没地穿梭在交响乐之间。 钢琴时而象自由自在地翱翔在汹涌波涛大海之上的一只海鸟,时而象丛林中一只顽皮的猴子,在一棵棵参天大树之间跳来跳去。

第一乐章一开始,就让钢琴表现了一段花奏,这在传统作曲中不常见到。这个乐章表现出高傲尊贵的“万王之王” , 他雍容华丽,热情奔放,对美好未来充满憧憬,他的出现让阳光暗淡,他面前没有仇恨,身后没有恩怨,他周围只有美丽的飞鸟和无际的鲜花,飞鸟为他歌唱,鲜花为他起舞,在他面前,人世间的“英雄”们渺小如蚁。最后 这个乐章经过多次起伏之后,在强烈的亢奋状态中结束。

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表现得非常美轮美幻,有很多人用不同的方法解读这个乐章,但是本人认为自己的解读最恰当,下面是在Z T曾经发表过的对第二乐章的解读:

这段piano concerto 前面开始都是交响乐,似乎让我看到茫茫黑夜,周围的一切寂静,空旷,一片群山中茫茫林海之上....

钢琴出现的一瞬间,忽然让我见到一个美丽的精灵,她从远处自由自在地向我飞来, 两个翅膀上下均匀地扇动,身体在空中平稳地飞翔,越来越近,来到我头上开始慢慢地盘旋,用翅膀拍打着我,在我头上飞过,身体在空中上上下下不紧不慢地移动,无论翅膀是动还是静,身体都非常非常平稳,没有任何瑕疵的飞行、飘行,精灵给黑暗的夜空带来一丝很小但是非常明亮的光芒,周围的一切依然寂静,依然空旷,只有我和我看到的精灵,精灵在一片群山中,在林海上慢慢地自由地飞,飞....在黑暗中划出一道细细的明亮的光....

第三乐章
这是个传统的回旋曲(快板)。贝多芬的第三乐章通常都很感性,这并不单纯因为回旋曲(Rondo)形式,(传统的Rondo格式是A、B 、C三个主题曲以 ABACABA 的轮番出现),也不单单是因为贝多芬的阳刚之气,更是因为贝多芬非常喜欢以音乐“悬念”刺激听众。在和弦中,主和弦(tonic chord)的构成是1,3,5三个音,这个和弦无论用什么调式演奏都会给人以“收尾”的定心丸效果,作曲家通常在这个定心丸之前使用N种其他和弦,而听上去悬念最高的和弦结构是 5,7,2和7,2,4两组。这两组让人感觉漂浮不定的和弦,其他作曲家也常使用,但只有贝多芬在给出最后的定心丸之前,不停地以各种形式反复出现5,7,2 和7,2,4两种勾魂又煽情的和弦结构,因此让听众感觉自己的心一直被乐曲抓住不能放下。

第三乐章和第一乐章相互辉映,再一次讴歌他心中的“万王之王”。本乐章中反复出现的不同主题都反映出贝多芬狂傲的个性,“万王之王”无视万物的存在,如入无人之境, 疯狂至极,欢乐至极,尽情嘲笑人世间的“英雄”们,最后以神圣不可侵犯的风采结束全曲。

About the Pisnist
Krystian Zimerman was born on December 5, 1956, in Zabrze, Poland, and studied at the Katowice Conservatory under Andrzej Jasiński. He is winner of the 1975 Warsaw International Frederick Chopin Piano Competition. Zimmerman is widely regarded as one of the finest pianists in the world.

Zimerman - 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No. 5 - I Allegro (1/3)


Zimerman - 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No. 5 - I Allegro (2/3)




Zimerman - 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No. 5 - I Allegro (3/3)



Zimerman - 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No. 5 - II Adagio


Zimerman - 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No. 5 - III Rondo (1/2)


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No. 5 - III Rondo (2/2)


本页被读过1953次。This page has been viewed 1953 times.

评论: 上贴指南

用户名

性别
男(Male)
女(Female)

内容 作者 时间 ..
4.无名小卒
咱们把人招呼回来吧,今年十一来个聚会联欢!
外乡人♀2012-08-30 10:15:13
3.多谢微风和化石拜访!无名小卒♀2010-12-04 03:09:27
2.谢谢小卒的用心编辑我爱微风♂2010-06-09 12:11:30
1.老侃!化石♀2010-06-09 08:1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