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回到主页

无名小卒的博客







登录名


《微坛经典回顾之三十三》挖鼻孔系列


2010-05-27


[侃呀侃♂ 2010-01-20 07:33:04]
(妈)8112.No兄弟
今天看到你证实是广东人我太高兴了,因为昨天随便翻旧照片,看到一个你在N年前写的帖子,其中一个字暴露了你广东人的身份,还记得是哪个字吗?发现这个高兴的原因不是因为知道你的“隐私”而是小有成就感。对于男人很多小事情都可以产生成就感,比如挖鼻孔.....这些是女人无法理解的。

[八千里路♂ 2010-04-30 13:22:19]
(食)2462. 【以讹传讹】
闲言碎语、 论古道今,话说:以讹传讹 。此篇为“Nose Picking”系列的 [古代文明版]



有些故事 ,以讹传讹, 乃至全世界都知道。有一个著名流传,令人扬眉吐气、无比自豪 , 说的是: 宇航员在月球上 能看到万里长城;而且还说,长城是在太空能看见的唯一人造工程。 是这样吗?答:没这么回事儿。

还有一个著名流传,说斯芬克斯的鼻子,是被拿破仑远征军的炮火打下来的。 是这样吗?答:也没这么回事儿。1995年在首都华盛顿公众集会,黑人宗教领袖 Farrakhan 讲演时,就不幸引用了这个经典谬误 :“White supremacy caused Napoleon to blow the nose off of the Sphinx.” 那属于找打。

至于斯芬克斯的鼻子是怎么掉下来的, 迄今还是个谜。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斯芬克斯的鼻子,不是被大狮自己抠下来的。




在今天互联网时代,以讹传讹的事儿,更是大行其道。大家上网看新闻时,都留个心眼儿,用用自己的逻辑思考,别被假新闻忽悠儿了 。

[无名小卒 ♀ 2010-04-30 13:42:36]
(食)2463. 八路帅哥,你这个挖鼻孔系列构思新颖,俺第一个鼓掌,并配合一下:


[无名小卒 ♀ 2010-04-30 13:49:14]
(食)2464. 其实,挖鼻孔根本就不是老爷们的专利。俺就经常挖,有时会得到这样的下场:




[无名小卒 ♀ 2010-04-30 14:09:35]
(食)2466. 哟,不找不知道,一找吓一跳:




[八千里路♂ 2010-04-30 15:49:47]
(食)2473. 续#2462

【 大英哥特】
闲言碎语、 论古道今,话说:大英哥特 。此篇为“Nose Picking”系列的 [文艺复兴版]


说起建筑风格,这题目太大了。我又不是学建筑的,只有点儿感性认识,还是把题目局限在哥特式吧。没去过英国,但对其老建筑印象深刻,哥特式挥之不去 。当然了,由于大英帝国有特级大国的前史, 好文物包罗万象,什么都有 。英国老建筑当然不局限于哥特式,比如说St. Paul’s Cathedral是巴洛克风格的。可不管怎样, 大英哥特印象至深 。光说那泰晤士畔的老议会大厦(Westminster Palace),就定格了多少印象(上图是老议会大厦建筑 局部)。在日尔曼 地区 ,北德有不少哥特式(e.g. 教堂顶儿是大高尖儿),而南德多是巴洛克式(e.g. 教堂顶上是洋葱头)。在意大利,见不到太多哥特式,多见文艺复兴、巴洛克、拜占庭和罗马式。洛可可式,穷奢极欲,可能是法国路易和俄国沙皇最爱搞的形式吧?

哥特式给人的印象是严肃、神秘,用在教堂上很多。下图建筑是英国剑桥郡的伊利大教堂(Ely Cathedral),建于1083-1375年,风格是哥特式的,建筑立面有罗马式的装饰 。顺便说一句,每个教堂多是融合几种建筑风格,只是某种形式占主体罢了。


哥特式的立面、墙沿儿,有大量的装饰空间、地点 。也许因为哥特式严肃、阴森到了极点,Ely Cathedral的建筑师转向另一极,在细部装饰中幽默之,造了个这个 ,请见下图。 在这么严肃的地方,建筑师来这一手儿, 八成儿是得到了大主教的首肯。


俺不懂胡侃,千万别让学建筑的读到这篇。

[老溜号♂ 2010-04-30 16:11:29]
(食)2474.
科隆的大教堂是什么建筑风格? 一共爬过三次。德国建筑上的绿铜园顶又是啥式? 记得大连市中山广场,一圈有八国联军建的八个建筑,风格各异,唯一记住的是德式绿园顶和法式铸铁阳台。俺也是盲侃 (周五嘛)。

[八千里路♂ 2010-04-30 16:27:38]
2475. 老溜号(#2474):(1) 科隆大教堂是哥特式,算是比较典型的。不好说它是否是最典型的,但是科隆大教堂把哥特式,在形体上建到了最高、最大。(2) 德国建筑上的绿铜圆顶,多用于巴洛克式和罗马式。(3) 从没去过大连,惭愧遗憾,大连好。

[老侃♂ 2010-05-01 21:05:53]
(食)2499. 八弟 / 2460
我还真没看见挖鼻屎画儿下面还有字儿,你说“俺保证贴子没有污秽恶心的东东”。 我同意你说的,那咱就做点儿“油炸新鲜鼻屎”,外加一道“清蒸鼻屎羹”,都是江南风味,你看怎么样?

小卒,帮忙找两张照片给大伙也看看八弟的一点心意。

[无名小卒♀ 2010-05-01 21:43:48]
(食)2503. 老侃,这个“油炸新鲜鼻屎”和“清蒸鼻屎羹”是不是你的绝活儿呀?俺在网上找了半天也找不到图,还是请侃大厨亲自掌勺吧!

不过,俺倒是发现了吃鼻屎的科学依据。大夫,您看这篇文章可信不?

转贴:吃鼻屎能增强免疫力
一名奥地利顶尖医生最近竟提倡吃鼻屎,他声称用手指挖鼻屎后,再把鼻屎吃掉,是最有效的强身健体窍门。
  肺科专家说,用手指挖鼻孔的人通常都较健康、快乐、以至身体更加协调。他说,手指可以伸到纸巾碰不到的地方,令你的鼻孔清洁得多。而吃掉挖出来的干鼻屎,更能有效提高免疫系统的能力。
  他还强调“完全免费”,完全符合医学原则,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鼻子就像过滤器,收集了很多细菌。当这些东西到达肠状的时候,就会变成药物。
  鼓励儿童养成习惯,社会是时候改变对挖鼻孔的看法,长辈更应该鼓励儿童从小养成挖鼻孔的看法。孩子们在年纪小的时候,总是挖鼻孔得很高兴,只是当他们长大后,却在社会压力下被逼放弃了这种被认为恶心的不雅行为。专家建议大家不要介意,不妨留在独处,好好享受挖鼻孔的乐趣。

[老侃♂ 2010-05-02 09:03:25]
(食)2514. 小卒,老八
这清蒸鼻屎没做好,可是油炸的已经有了。你们二位为了身体健康,谁先尝一下?


[八千里路♂ 2010-05-02 23:42:39]
(食)2552. 老侃:让演艺明星给你亮个相,你瞅瞅。

您老现在心情好点儿没?

[八千里路♂ 2010-05-03 00:58:03]
(食)2556. 化石:来啊,削铅笔啦!


[八千里路♂ 2010-05-05 11:16:39]
(食)2716. 小卒:这两本儿少儿读物,请过目。以后土八路在小学门口,摆个书摊儿,专门儿误导少年儿童。

【 小孩子,小毛病】



[八千里路♂ 2010-05-06 17:18:20]
(食)2773. 老侃(#2481):你说“俄罗斯的建筑有两种样子,一种是尖尖的,像北京的北京展览馆,另外一种是圆顶,据说真正的俄罗斯式是那种尖瘦的,而园顶是土耳其式,有更多的comments 吗?” 那种尖顶、对称的建筑(如莫斯科大学主楼、北京展览馆),算是近代、现代建筑,是欧式风格 ,具有苏联特色 。但我认为,圆顶的更代表俄罗斯传统建筑。俄罗斯“洋葱头”,有花顶的、更多是金顶的。这些色彩鲜艳的葱头,在俄国漫长的冬天里,与自然造成很好的对比。俄式“洋葱头”的确让人联想到伊斯兰建筑的东方风格,俄罗斯“葱头”自成体系,我不认为和土耳其有关(没调查过)。欧式建筑中,德国巴伐利亚地区也头顶 “洋葱头”,不过是绿铜顶的(如慕尼黑的圣母教堂) ,形状与俄式葱头略有区别。巴伐利亚“洋葱头”也与土耳其或伊斯兰风格没有联系 。老侃你去的国家多,去得早,见得多。我没去过俄国,出国的时候去欧洲,没取道乘火车穿西伯利亚,是“我曾经爱创荡”的一大遗憾,这是另话了。

遐想之乐(#2625):你说“当年没学建筑,可惜了。” 一点儿也不可惜,不够格儿 。记得高考后,在班主任的劝说下,俺改报蓝旗营工学院。填志愿时,恰巧哥哥的绘画老师在我家。这位绘画老师年轻时是我妈的同学,后来成了画家。 当画家听说我报了某某傻大黑粗的系之后,失望地说:“上这个学校,不上建筑系就没意思了!”可咱哪敢报啊。再说,老妈也没让我从师学画,没这个特长心里更没底儿了。 上了大学后,倒是常常到建筑系转转,在主楼十层、十一层楼道里看他们的作品陈列。记得第一次去建筑系系馆, 读到梁思成、林徽因的简介。还记得一张照片,是二位前辈在山西或什么地方考查古建筑,林徽因在一石塔顶上测量古建筑尺寸。 那个年代还比较左,不登有“资产阶级情调 ”嫌疑的东东,老照片中看不清林徽因什么模样。对林徽因的描述是建筑家、作家和诗人,仅仅这些就够了。林徽因的胞弟是空军飞行员,在对日作战中牺牲了。 那是个什么年代?那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年代, 是建筑家生不逢时的年代。 就在那样的年代里,这两位建筑学家夫妇,孜孜不倦地行万里路,考察破落残败的老建筑, 收集资料, 发现古迹,倡议保护 。五十年代,梁公和吴晗,一位是建筑学家和教授,一位是历史学家兼副市长,为了拆北京城墙的事争吵,一个说万万不能拆,一个试图说服对方 。两人的命运都 令人扼腕。文革中,吴晗自杀了。梁思成活过了文革,但城墙早拆了,如同拆了他身体一样痛。 说这么多,大家也能看出来了: 我看梁、林二位先师,是泰山仰止、 顶礼膜拜 。前些年有个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俺看了拍案而起, 直斥扮演林徽因的女主角神不似形不象,我愤怒的样子逗得我家里那位直笑。在书店,我家那位见到有关二位先生的传记书,总是招呼我:“喂,来啊,这有本儿你爱看的书。”上次回国去学校,建筑系早已搬到了宽敞的新馆,俺没忘专程去拜谒,上上下下都看了。在梁公的塑像前贮立时,没敢鞠躬(觉得自己不是建筑系的, 不好意思),但在心里默默地、庄重地鞠了一躬。

尽管俺不会画画儿、 不懂建筑,但能拦得住俺瞎侃吗?:-)

[遐想之乐♀ 2010-05-06 22:50:42]
(食)2778. 八千里路/2773,
我问那问题是“投石问路”,看看能不能激发起你的无限感慨。我想梁、林两位先师若还在的话,会因为有你这样的侃非门生感到高兴的。你对建筑的讲解让我们很享受,以后谁再盖房子请你做建筑师吧,大小无所谓,你保证不塌就成。你当年是公派的吧,那年头好学生有国家培养,大多送欧洲走南闯北的,叫我们这些一出来就扎到大农村的人好羡慕哟。这边芝加哥不知你去过没,那里大型建筑物上有很多细节值得搞建筑的人瞧瞧,下次我再去的话,如果能碰上“挖鼻”艺术也帮你照一张。
你的班主任劝你改报了学校,你的命运很有可能因此转了弯,回想起来想不想把你的班主任写成“难忘的人”?。



本页被读过2983次。This page has been viewed 2983 times.

评论: 上贴指南

用户名

性别
男(Male)
女(Female)

内容 作者 时间 ..
2.前二天看了个急救表演,看的我这后怕。是啊,这八路,又上哪飙去了,近来可好?
ox2uk♀2010-08-07 15:36:20
1.这老东西记忆力还真了得,连挖鼻孔的建筑细节都没丢。 八路,这又上哪飙去了,近来可好?化石♀2010-08-07 00: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