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回到主页

无名小卒的博客







登录名


《微坛经典回顾之十七》神侃音乐教室(1)


2010-05-15


更新记录:
5/15/10:加入老侃和八千里路在美食论坛的贴
5/16/10:加入老侃和石久在主坛的讨论
5/17/10:加入侃呀侃在妈坛的几个新贴,以及老侃和青青小草在主坛的讨论
5/17/10:将妈坛#8688移到『Memory』博文;加入老侃在美食论坛的#2987
5/20/10:加入妈坛外科医生#1955和#6366,医生的妻子#5531
5/24/10:加入美食坛八千里路#2691,老侃#2692,和八千里路#2693
5/27/10:加入妈坛No#8097和侃呀侃#8112
5/28/10:加入妈坛我爱微风、荷荷、侃呀侃、网景、琢人等有关乐理知识的贴
6/8/10:精品太多,需要开辟第二教室


[琢人♀ 2009-10-29 19:10:43]
(妈)1876. To: 侃呀侃; Re #1498: "每个国家首都来的,对政治都有兴趣,也许首都的新闻政治就多些,外地天高皇帝远".让我想起一文,有兴趣者可google "Cities and ambition, by Paul Graham". 大意是:Every city sends a message. 例如, New York city: you should make more money; Cambridge: you should be smarter, you really should get around to reading all those books you've been meaning to; DC: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who you know, you want to be an insider; Silicon Valley: you should be more powerful; etc. 文章讨论基本局限于美国东西两岸主要城市,样本数较小。另外,这里不少人恐怕住在北美乡村,which sends yet another kind of messages.
由此引伸开去,音乐和艺术也倾向于集中在一些城市,地区。今天我们听到的古典时期,浪漫时期的音乐多来自维也纳;后期浪漫主义扩站到欧洲其它地区如一些 Russian cities,还有 Prague等. 步艺术的后尘,随着印象派的掘起,音乐的中心也转到了法国。
看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一定要去Itali. Rome, Venice, and Fluorescence, etc. 身临其境有时很重要。Michelangelo 那些大作,例如上帝和亚当手指将触未触的魔力(The Creation of Adam), 只有在 Sistine Chapel 天花板上才最具震憾力。(敦煌艺术在北京展出,便民便利,但有机会还是应去敦煌看看。我没去过。)后来印象派兴起,中心转移到巴黎(凡高跑到小岛上是个例外)。若去巴黎,先马不停蹄地在Revue de Paris转几个小时,被油画世界搞得头晕眼花,然后去Musée d'Orsay, 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西洋画以用油料为主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以上仅凭印象信手写来,未加考证。若与事实有出入,请谅,并欢迎更正。

[琢人♀ 2009-10-30 17:10:34]
(妈)1920. 说音乐的中心到了法国确是有些欠考虑。我本是想说印象派的中心在法国。当时想到的是Debussy和Ravel. 不错,维也纳仍是世界音乐圣地。
说起法国和日尔曼民族民族的差异,让我想起有一次听一个德国人指挥的德国乐团(忘了是哪个)演奏Berlioz的symphonie fantastique。节奏好象比其它以前听到过的要明显地慢,尤其是第二月章那段非常漂亮的舞曲,听起来很沉重,几乎有黑云压城的感觉。我自己收藏的版本是Charles Dutoit (Montreal Sym).不知他有多么“法国人“但至少Montreal好象说法语。最近一次听此曲是在电视上,New York Philharmonic opening night, by Alan Gilbert. 好象不错。当然,电视转播,效果要打一点折扣。

[琢人♀ 2009-10-30 18:10:08]
(妈)1927. '贝多芬的第6 和第9 交响曲,然后再听听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和”二泉映月“,说正经的,若是刚刚入们儿,也许来点儿老柴的比较容易共鸣,时间和地点都近一些,想说什么也都明摆着。可听听他的第6交响曲,第一钢琴协奏曲,再加上如歌的行板。中国的除”梁山伯与祝英台“ 和”二泉映月“外还可加上“春江花月夜“。

[外科医生♂ 2009-10-31 03:10:47]
1955.侃啊侃,琢人,你们的知识广度和深度令人钦佩。微风平台上的良师益友众多。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觉得这里的“师”不止1/3的比例,本人受益匪浅,谢谢大家!

你们提及的那几段音乐,正是我所心爱的。据说,《二泉映月》里的二泉不是地名,而是指阿炳的一双瞎眼。那双眼,看不见世界,失去了基本功能,只剩下两个额外功能:流泪和映月。泪水,来自地上悲痛的生活;月光,来自天上温柔的抚慰。二泉映月,乃含泪之双目映着月光。瞎子的眼睛仍会流泪,因为泪腺没坏,这点当医生的都知道,但“二泉”真的是指“流泪的双眼”吗?请你们指教。无论真假,这种说法差点儿让我也“二泉映月”了。

有一次,听了现代化的《二泉映月》轻音乐,阿炳那首悲伤入骨的曲子,竟被改得吹吹打打、快快乐乐、欢天喜地。至于译成的英文曲名,更令人哭笑不得,什么“Moonlight on Mt. Hui” 《月亮照在会山上》。阿炳哥若再世,听此音乐,不知要哭死,还是要笑死。

[侃呀侃♂ 2009-11-06 10:11:47]
(妈)2346. “春竹”,你老弟要是真的开了瓢,还真别大意,搞不好在过几个星期,智商就嗖嗖往上升了。你要是有以前的智商记录一定保存好,过几个星期再测验一次,然后你也做一个“Before—After”的广告,证明此法有用。

要说音乐,我最喜欢的当然是贝多芬,几乎每首都喜欢,而且是万听不厌。
然后就是莫扎特,大部分也很美妙,不过我不喜欢他的歌剧,不是歌剧不好,是我不喜欢听人的声音,在这里是听歌曲最多的日子。莫扎特的音乐不像贝多芬那么复杂,但是非常artistic。他的旋律和和弦都非常简单,但是对于音乐家想要把他的作品演奏好,非常困难。

然后就是拉赫玛尼诺夫,萧斯塔科维奇和柴氏。肖邦也很美妙,但是很多都太sysy, 娘们气质十足。如果要了解古典乐的和弦,最好要先听巴哈,这是后来人创造和弦理论的基础。

[琢人♀ 2009-11-06 19:11:09]
(妈)2365. 现买现卖。前两天翻了翻 Aaron Copland's "What to Listen for in Music".其中说 most musical novices "always find Tschakovski easier to understand than Beethoven". 可不是,那几个俄罗斯作曲家要说什么都明摆着。不过头一章的作业留的却是贝九,柴六是在第四章的作业中。除贝九外,头一章的作业还有巴赫的 Well-Tempered Clavier (“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推荐的是 Andras Schiff 弹的。我很喜欢 Andras Schiff 弹的这十二首 Preludes 和 Fugues,但一直以为他弹的不正宗,只有象 Glen Gould 弹的才是正经的巴赫。不知哪儿来的印象。
我以前从不看音乐评论。挺有意思。

[琢人♀ 2009-12-05 21:24:25]
(妈)4757. “狱警传似狼嚎“,在二黄导板前面加一段拉二,其实我以为加得挺高明。 年轻人对传统京剧有兴趣的越来越少。撇开文革样板戏的政治账不说,京剧改革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故好奇交响乐沙家浜是否并怎样吸收了西方音乐。并非追究其原创性。

[侃呀侃♂ 2009-12-06 10:18:57]
(妈)4781. 琢人
说起八个样板戏,实际上还忘了其中的钢琴协奏曲“黄河”,当时听着好听,现在听着流泪。这个所谓的钢琴协奏曲从结构上看,是个协奏曲,但是它受到的局限就是“黄河”大合唱本身,再有可能就是当时的政治运动,他们在作曲时不敢“离(黄河)题”太远,大家都知道古典音乐和流行歌曲不同,打个比方,如果说“加拿大是热带国家”,流行歌曲就把这句话反复演唱N次,但是古典音乐就用各种方法说明“加拿大是热带国家”。 钢琴协奏曲黄河就是用了很有限的方法讲述黄河,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再有就是这个曲目的和弦不够丰满,听上去单调了一些,这一点和任何欧洲的古典音乐相比,都很容易就听出来。另外“黄河”是以melody 为主,向唱歌一样,而贝多芬是通常以motive 为主,通常无法唱。不过因为是国人自己的,而且又是极具民族主义特色,所以听上去还是会掉眼泪,而且每次必掉 (现眼吧)。可能要是把同样的曲子改名成“恒河”就不会了。

中国“黄河”协奏曲


贝多芬“皇帝”钢琴协奏曲


[荷荷♀ 2009-12-10 23:42:12]
(妈)5197. 微风:那架大钢琴好气派。你的钢琴曲是用钢琴演奏的吗?听上去像电子钢琴的音色。我会建议你用钢琴弹,效果会好很多。也许更需要演奏技巧,连手带脚,真功夫。电子琴键没弹性啊。流行音乐用合成处理更显现代化。古典音乐还是用钢琴弹经典。
casual照唱流行歌曲,钢琴边应带领结就像艺术家了。这两照片是老九本色,温文尔雅,中国一书生,相信这儿的男生们长得都跟你差不多(老外眼里)。可你还真一没包装的大艺术家。顶。

[我爱微风♂ 2009-12-11 10:56:47]
(妈)5212. 荷荷,真钢琴弹起来的感觉是好,但是录音效果一般都远不如电子钢琴,因为真钢琴只能外录,受制于录音环境,设备和技术。
而现代的电子钢琴的音色已经非常好了,因为基本上都是用真钢琴采样做出来的。琴键也基本上是重键,同真钢琴很相似。
最关键的是,电子钢琴可以内录,基本没有噪音和环境干扰,而且带起耳机弹,不怕深更半夜激起民愤。
当然,自己弹时,电子钢琴的小喇叭播放出来的声音没有办法同真钢琴的钢弦激励出来的临场感相比。
各有千秋啦。

[侃呀侃♂ 2009-12-15 06:21:41]
(妈)5510. 网景
百老汇的歌剧真是好东西,每次去都要看1-2场。不过我在不同的地方看了phantom of the opera,感觉很不一样,第一次是在芝加哥的Lyric Opera of Chicago看的,那是个场面很大的现代化剧场,场景非常美丽,后来去了纽约本店看了,觉得比芝加哥的场面小很多,当然那是百老汇的味道,别的地方也是不能比的。

你有看过几年前的“Miss Saigon"吗?现在似乎下台了。那个男主角是从大陆来的,记得是叫王洛勇,我很敬佩他,他放弃了在威斯康星大学的教书机会,去LA唱歌剧,后来被 agent介绍到百老汇唱,我在世界日报上看到一篇报道他的文章,他以前完全不会讲英文,后来经过刻苦努力竟然说出一口地道的美国英语,一件事情我记得非常清楚,就是他在学英文时,老师让他在嘴里放一个木头塞子,强迫把嘴张开,后来木塞被口水泡坏了,结果他用一个石头子代替木塞,不久嘴里就都是口疮,但是就是这样他就把英文说的非常好了, 后来我见到初学英文的人都会将这个故事给他们听。 你看了这个剧吗?感觉怎样?好像在上海也演了。

[侃呀侃♂ 2009-12-15 08:39:26]
(妈)5519. 微风
你说现在的电子琴也有weight,最近我也买了一台 Yamaha Portable Grand DGX630,弹上去琴键感觉很像真的钢琴,而且声音也不错,这方面虽然和真的像差不少,但是已经可以乱真了。 更好玩的是里面有很多预先录制的曲目,你可以看着小屏幕上的豆芽菜,只弹右手或者左手。

[网景♀ 2009-12-15 09:25:27]
(妈)5523. 侃呀侃,Phantom of the Opera 是我最喜欢的百老汇剧之一。百老汇的Mr.Music是Andrew Webber, 他的Cat和Phantom of the Opera 里的歌是我最爱,唱起来跟样板戏一样熟练,哈哈,讲大话了。我觉得微风版主也有一点Andrew Webber的作曲天才。“Miss Saigon"是部好戏,舞台布景特棒,还记得那直升飞机飞到台上时全场哗然。嘴里放一个木头塞子学英文的事倒是才听说,有意思。

[医生的妻子♀ 2009-12-15 13:31:31]
(妈)5531. 微风兄弟,

那位著名的男高音,帕瓦罗蒂根本不识五线谱,每首歌都需要识谱的“凡人”先唱出来,他再学唱、发挥。

电影《Lion King》的作曲家,齐莫尔在青少年时代因家境贫寒,没有钢琴,但是贫寒抑制不了他对音乐的热爱,他在一张旧木桌上画了一串黑白键,每天在那无声的“钢琴 ”上弹奏心中的曲子,没有老师教他。当《Lion King》的音乐大获成功时,许多专业音乐家简直不相信齐莫尔的过去。

之所以提起这二位,是因为觉得你与他们有些共同之处。人间的技艺,对一般人来说,有一个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过程,而对于天才来说,他们直接落生在“自由王国”,难免带有某种未经必然王国的“缺憾”,但是这种缺憾无法遮盖他们光芒四射的才华。他们是上天派来的使者,把希望和美丽带给人间。

你今天的成功(不是指名气,是指你对他人生活带来的美好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你的父亲当年为你付出的天文数字。你父亲的在天之灵一定是非常欣慰的,那天文数字的付出太值了!

隔壁的“吾临天下”提到贝多芬说的“音乐超于哲思”,我斗胆加一句:音乐有助哲思。听着你的《雨夜思》读书,写帖子,别有一番滋味。

谢谢微风!

[侃呀侃♂ 2009-12-16 18:18:51]
(妈)5637. 节日推荐微风手风琴曲“欧洲旋律”


今天把手风琴曲“欧洲旋律”又听了几遍,有些感想和大家分享。大家都知道音乐和诗歌散文小说一样,是在表达情感和事情,文章有句子,诗词有诗句,音乐有乐句。一首好的乐曲就像一篇好的文章,一副美丽的油画,用几分钟时间演奏完后让你了解一个故事,其中有一个个场景,一件件的事情。微风这首曲子是用 3/4拍子的圆舞曲形式作成,曲调非常活泼明亮,一扫他以前在民歌创作中常常出现的忧愁怀念的情思,这首表达的是阳光和欢快的情绪。

乐曲在完成前奏以后,用了29秒的时间用圆滑奏和断奏结合演奏,立刻将整个曲子的欢快主题推给听众。让即便不会跳舞的人也跟着音乐移动脚步。接下来乐曲在讲述一个美丽欧洲的故事,这故事里有古老的建筑,蜿蜒的河流,晴朗的天空,也有坐在阳伞下喝着咖啡聊天的无忧无虑的人们。他们生活在平凡之中,但是欢乐和快活随处可见。意大利传统手风琴的演奏技巧加上作者本身的发挥,让人随处感觉作者的倾向实际上是在意大利,在音乐和艺术的故乡。曲子的最后60秒是将主旋律从右手转换到左手,而用右手键盘伴奏,这个技巧是拉手风琴的人要花长时间训练的,有如老顽童的左手画圆,右手画方一样困难,演奏者的脑袋要同时照顾两边,让左手充分表现旋律的同时,将右手“降级”作为左手的衬托,这点显出微风扎实的演奏功底。

[侃呀侃♂ 2009-12-18 19:19:10]
(妈)5809. 节日音乐欣赏 2
上次介绍了微风的手风琴曲[欧洲韵律],这次给大家介绍“拉赫玛尼诺夫”的一首曲子。

大家可能都记得电影“Somewhere in Time"(似曾相识),女主角是Jane Seymour,男主角就是已经过失的Christopher Reeve。这是一个非常让人感动的爱情故事。其中就是用了拉赫玛尼诺夫的第18号帕格尼尼变奏曲。这首曲子是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中变奏曲之一。这个狂想曲是由24个变奏曲组成。电影中只用了第18号。

在古典乐派里,变奏有千百种,作曲家们以写变奏来炫耀自己的音乐天才。拉赫玛尼诺夫虽然是古典乐派后期的作曲家,但是仍然喜欢“炫耀”自己的变奏,他把帕格尼尼的一小段拿来做主旋律,(我只能在这里用简普写给大家看)6 1 7 6 3, 然后作出了24个变奏曲。第18号的开始是 5 3 4 5 1。 这也是催人泪下的曲调,在电影中是女主角本来已经随话剧团离开,但是自己跑了回来,当男主角看到她时,就是这段音乐烘托气氛,大把的人(包括本人)此时泪如雨下(希望没有记错情节)。

第18号变奏曲是用了“旋律倒装”(inversion of the melody)的作曲方法。如果你会弹些钢琴,把上面两段乐谱先后弹出来,就会发现一组上行,一组下行,但是两边是对称的。这种写法并不常见,而且除非听众有很强的音乐性,也不容易发现。因为拉赫玛尼诺夫是超级浪漫派大师,所以这段用来“炫耀”的变奏听上去非常美丽动人。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kujjD77Kbw


[侃呀侃♂ 2009-12-20 15:44:11]
(妈)5860. 威风版主
先祝你节日快乐,有时间能不能跟咱讲讲你通常一首歌需要多久完成?主要的灵感来自何处?是你宝贝孩子,还是大自然的风光,还是什么别的?

[我爱微风♂ 2009-12-21 23:22:55]
(妈)5948. 回侃呀侃关于作曲时间和思路问题:
耗时最多的总是在配器上,要花几天甚至几个星期,有太多技术层面的东西要考虑:每个音头音尾,音量对比,声像位置,混响深度等等。作曲本身往往一蹴而就,只花几分钟,最多几小时。有点像建筑师设计一个建筑可能只花几个星期,而施工队却往往要苦干好几年。
其次耗时的是唱。经常要唱好几次才能满意。重唱要比独唱多花时间,男女重唱又要比男声重唱更多花时间。这个我在[天天夜夜]里有跟贴解释。
我作曲的思路基本上靠和声驱动,而非旋律主导。也就是说我在创作旋律时,已经同时考虑到背后的和声推进,甚至贝司的走向。我一般不会孤立于和声之外创作旋律。
我更多使用大调,可能比较偏爱明快的风格。好像目前为止只写了一首小调,那就是【失去你】。
节奏是歌曲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这个往往是由歌词来决定的。
回头说配器,我最常使用的元素是钢琴,吉他,贝司,打击,弦乐和管乐。其中钢琴吉他是主导乐器,弦乐和管乐往往用于歌曲的后期推进。贝司和打击则往往默默无闻却又无处不在。

[侃呀侃♂ 2009-12-22 14:55:19]
(妈)5964. 听众甲
你问的有关大调和小调的问题是一个非常technical的问题。版主,让我来试着回答,错了你在补充吧。

大调小调,简单地说都各有七个因组成, 大小调中都各有两个伴音,但是在组成大小调时的位置不一样,因此就像版主说的,大调产生比较明快的感觉,而小调听上去就比较忧伤。一个典型的小调曲就是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这首曲子中间也转过几次调式,但是以小调为主。 威风版主所做的“失去你”也是小调。大调通常只有一种,而小调有三种,常用的是“旋律小调”。如果你真有兴趣,察看Google应该有更详细的解释。

威风,谢谢你的回帖。如果你不在意,想再follow up 一个问题, 你在配器时有没有用电脑的tool先配,然后再按照自己风格更改?

另外,似乎你所有的音乐部分都是通过电子的“内录”,但是人声则无法“内录”,只能用麦克,是在家自己整个小录音间吗?

[琢人♀ 2009-12-22 20:21:05]
(妈)5999. 侃呀侃/5964, 听众甲/5961
我怎么觉得侃呀侃关于大调,小调的解释很 technical, 可能很多人看不明白(俺平时回答科学问题是否也这劲头的)?我是外行,外行跟外行说,也许能 make more sense.

听众甲,估计你知道一点简谱吧?撇开“七个因组成, 大小调中都各有两个伴音“(这中间还有两个别字-等字谜/一江春水吧)不谈,你试着唱一下 1-3-5 (抖-米-嗖), 然后唱 6-1-3 (拉-抖-米,拉是低八度的那个)。 有没有觉得前者比较明亮,后者比较柔和? 若你手中有键盘乐器(钢琴,电子琴,手风琴都可), 把 1-3-5 同时摁下,听听效果;再把6-1-3 同时摁下,听一听,是不是前者比较明亮,后者比较柔和?

简单地(也许过份简单地)说,大调的歌和曲,其实以 1-3-5 为主,从旋律到和声都是,他们比叫明亮,高亢。比如:
义勇军进行曲: 135565,315531,55551!
保卫黄河: 1135, 1135 。。。(1 高八度)

而小调的歌和曲,则以 6-1-3 为主,从旋律到和声都是,他们比叫柔和,忧郁。一时想不出中国歌做例子,但估计咱们这些人都知道几首苏联歌: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61312,173-2-6 (6,7 低八度)
山楂树: 6-6|1-6|2-6,1-7|3-2|6-- (6,7 低八度)

经过上述练习,比较,若你仍没有体会到一个明快,一个暗淡,下次有人问你什么是大调,什么是小调,你就说:胡凯尔思?

专家们,我知道我说得不全面(有些内容省去是因为确实不知道)。 有明显错误还请指正。 谢了!

外行们,咱说的啥, 能看明白吗?

[网景♀ 2009-12-22 20:49:28]
(妈)6003. 琢人说得对,再加一句,大调与小调音阶不同,
大调的音阶结构为:1 全 2 全 3 半 4 全 5 全 6 全 7 半 1,也就是它的第3,4级与第7,8级之间间隔是半音,其余都是全音
小调的音阶结构为:6 全 7 半 1 全 2 全 3 半 4 全 5 全 6,也就是它的第2,3级与第5,6级之间间隔是半音,其余都是全音
以1开头 1到3是大三度 1到6是大6度 1到7是大七度 这就是大调!色彩明亮 雄壮
以6开头 6都1是小三度 6到4是小6度 6到5是小7度 这就是小调! 色彩柔和 暗淡

[外科医生。♂ 2009-12-28 08:01:25]
(妈)6366. 正在听Bach的《Tear of Gacolin》(雅克的加可林眼泪)。

我一直偏爱大提琴,感到它的温情、忧郁、深沉、含蓄无以伦比。

如果小提琴的演奏姿势及声音特征,仿佛是从心里(左侧)抽出的丝,那么大提琴又是什么呢?一位有名的音乐厅建筑师曾对我说,他设计音乐厅时,会对舞台上所用的木料格外挑剔,要亲自把关,这从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大提琴,因为专业大提琴的“脚”必须“钉”在舞台地板上,琴声传过地板,与之连成一体,所以整个木地板都应该被视为大提琴的一部分,独奏时尤其如此。这就是大提琴:含蓄而“伟大”。

很多学校弄个十字木板给拉大提琴的孩子们,保护了地板,破坏了音质。

老侃,我又想起了《二泉映月》和阿炳哥那双“映月和流泪”的眼睛。这几个月来,我在你的“瞎眼”里,看到了月亮和眼泪,于是我自己的眼睛也曾经变成二泉。

另外,关于古琴曲,不少外边卖的CD会“误人子弟”。我知道自己欠着该上传的天书和古琴曲,回家后一定补上。

此时的音乐是柴可夫斯基的《First String Quartet》,哎,魂随着老柴走了!

[No♂ 2010-01-20 02:32:26]
8097. 侃兄, 琢人送你们一首郎朗的独奏<<匈牙利狂想曲No2>>. 每次听到好听的音乐就会想起你们, 还有网景, 别望了给xdjm们继续上音乐大课.

刚开始演奏时, 朗朗一定很紧张, 显得弹的有点生硬, 逐渐进入状态后, 那行云流水, 高低起伏的音乐紧紧的抓住了我, 虽说是独奏, 但到后来, 象是一个乐队在演奏, 真是太棒了, 俨然分不清是人在弹琴,还是琴在弹人...

侃兄, 俺体会的对不?

[侃呀侃♂ 2010-01-20 07:33:04]
8112.No兄弟
“俨然分不清是人在弹琴,还是琴在弹人... ” 我也与你有同感。这守曲子应该是李斯特的超级练习图之一,很多弹钢琴的人对这几首都是望而生畏,从艺术上看李斯特的超级练习曲比不了肖邦的,就是奇难无比,整个曲子弹完了人就像抽风似的,所以这东西让朗朗弹最合适不过。

[琢人♀ 2010-01-22 21:28:47]
(妈)8325. 侃呀侃
这俩老外的笑话好笑吗?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EmbFSiJzEQ

看大家在讨论听某曲子哭与不哭的问题,想起多年前问我妹妹博士资格考试出来如何感觉,她告诉我,恰如萨拉萨地的流浪者之歌。所以找到上面这段录象。

很高兴还找到一版Sarasate本人拉的(比当今所有版本都快):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Bm7nMVyNh4


居然还有二胡版的,而且还很听得过(后半部分那段华彩差了点,二胡和小提琴到底还是不一样):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vcrfyArts4


前一阵把二泉映月从当年阿丙的钢丝录音到当今民乐,西乐各种改编听了一下。 也是明显地当年的演奏比今天的快。
以前听过很多不同的贝九,从CDs,收音机里,电视上,到音乐会现场,发现凡是号称追求历史效果的都比当今的快(好像乐队规模也小一些,并且乐器音质略有不同)。

我要问的是,这是由于当代演奏风格的改变(趋于缓慢),还是当年录音技术欠缺造成的假象?

[侃呀侃♂ 2010-01-23 11:47:05]
(妈)8339. 琢人/8325
好久没有见到你在这和我谈音乐了,这个帖子很好,谢谢。

小提琴的独奏不是什么新鲜东东,因为以前就已经听过了,二胡可是新鲜玩意,从来没听人用二胡演奏这个曲子,还真是不错。谢谢。

至于曲子的速度加快是不是趋势,这我到没听说,我觉得还是演奏者以自己的诠释为主。

至于西方人的幽默,有些是可以欣赏的,比如Victor Borge。 他是个非常优秀的钢琴家,但是也是个老顽童,他是大师级的钢琴家里唯一一个会用音乐搞怪的。祖籍丹麦,在美国是唯一大师级中使用Bösendorfer钢琴的人,这是个维也纳的钢琴工厂,只有70多人,在钢琴中有很多人认为比Stainway 好。 可惜的是美国不认可。



[侃呀侃♂ 2010-01-25 20:23:09]
(妈)8465. 听了“倚梦幻歌”梦幻般的歌喉,今天想起了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Renata Tebaldi,她唱的茶花女有几个版本,我最喜欢的是1948年的录音。以下这个youtube效果很差。这段咏叹调非常的dramatic,Tebaldi拿捏得非常得体不说,她把这首唱的非常“火辣”,到现在我还没有听到其他任何人唱成这个样子,她自己后来的版本也不如这个。威尔第的这首咏叹调这么好听不单单是歌唱家的功劳,更重要的是交响乐队的配器非常成功,这一点在youtube中听不出来,很可惜,建议大家有机会听听录音带。伴奏中大量地使用了贝提琴和大提琴的拨奏,让花腔高音部分不会“到处乱飞”,整个曲子听上去像是一支美丽的海鸟在浩瀚的大海上自由飞翔,但是永远有不能脱离大海。 


[侃呀侃♂ 2010-02-28 19:29:53]
(妈)10372. 元宵节,给各位望子成龙的xdjm介绍一个真正的天才 - 俄罗斯钢琴家 - Evgeny Kissin。 1971年10月10号生于莫斯科,两岁开始弹钢琴,一生没有拿过什么大奖,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天才钢琴家。现住在纽约。以下是他于1997年8月在伦敦 Royal Albert Hall“献演”的一个节目。有机会应该买给孩子一个CD看看(CD网址:http://www.cduniverse.com /productinfo.asp?pid=1132128)。

土耳其进行曲 by 贝多芬


[侃呀侃♂ 2010-03-10 15:34:22]
(妈)10803. 网景,
今天送给你和各位xdjm以下这个东东。

法国作曲家德彪西是个风流的反叛作曲家,他不喜欢别人称他为“印象派”,可是也没啥办法。他与印象派画家莫奈、塞尚等同处于一个时代,这老兄和女人们关系乱七八糟,对古典乐圣人不屑一顾,对古典作曲理论也是不以为然,向来以时尚和高品位出名,他相信音乐是颜色与韵律的组合,音符在脑海里转变成颜色让他有“绝对音感”(注:他不是唯一有这种特异功能的人,很多音乐家都有绝对音感,这是天生的。)法国不乏绘画和雕塑艺术家,但是从来就没几个像样的音乐家,这德彪西真是给法兰西人争足了脸面。因为他生性风流热情,很多音乐都非常美好,虽然不会弹钢琴,但是钢琴曲却非常美妙。我在10645中送给“化石” 的是Debussy 所做的 六首《儿童乐园》(Children's Corner)钢琴曲集中的最后一首 -《木偶的步态舞》(Golliwog's Cakewalk)。

下面这首是"Clair de lune", third movement of Suite bergamasque得名于Paul Verlaine的诗 "Clair de lune" 中文叫“月光”(Moonlight),有人误以为这是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其实这两首曲子是西洋版的“关公战秦琼”。作这首曲时德彪西28岁,整个就是一个“骚”。希望你和大家都喜欢,有人反驳或者拍砖,本人隆重欢迎。

Clair de Lune by: Claude Debussy


[琢人♀ 2010-03-04 17:49:18]
(妈)10491. 各位,好久不见.
换换口味,今天咱来点儿革命英雄主义.

(拿来主义)
...................
音乐故事:“喀秋莎”

在世界史和音乐史上,唯一为一首歌曲建立纪念馆的,就是“喀秋
莎”了。一首爱情歌曲。为什么赢得如此殊荣,成为意义深远的历史文献,人们心中不朽的丰碑?只要把她放在岁月和历史回顾中,就很清楚了:

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苏德战争爆发,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近百万大军,横扫了阻挡它的苏联苏军部队,长驱直入,逼近莫斯科。七月中旬的一天,莫斯科城里,新编的苏军近卫军第三师仓促开赴前线。在送行的人群里,莫斯科工业学校的一群女学生唱起了这首《喀秋莎》。姑娘们用这首爱情歌曲为年轻的战士们送行,这无疑在小伙子们的心里引发了强烈的感动。在歌声中,近卫军第三师的全体官兵向唱歌的姑娘们行了庄严的军礼,他们含着激动的泪水,伴着这歌声走上了前线。几天后,在极为惨烈的第聂伯河阻击战中,这个师的官兵几乎全部阵亡。但他们用自己的牺牲狠狠打击了德国最精锐的古德里安装甲部队,为苏军组建保卫莫斯科的最后防线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此后,《喀秋莎》的歌声伴着浓浓的战争硝烟,顺着战壕一路飞扬。
歌声从莫斯科流传开去,一时间,北到列宁格勒,南到基辅,在一千多公里的战线上,在前线,也在后方,在整个苏联,到处传唱着这首歌曲。

《喀秋莎》的曲作者是勃兰切尔,他创作的灵感来自诗人伊萨科夫斯基的一首抒情诗。这首歌曲创作于一九三九年,但当时并没有流行。两年后的苏联卫国战争使这首歌曲脱颖而出,并伴着隆隆的炮火流传开来。战争使《喀秋莎》体现出了它不同寻常的价值,而且经过战火的洗礼,这首歌曲获得了新的甚至是永恒的生命。

一首爱情歌曲竟在战争中得以流传,原因就在于,这歌声使美好的音乐和正义的战争相融合,这歌声把姑娘的真挚爱情和士兵们的英勇报国联系在了一起,这饱含着少女纯情和希望的歌声,使得抱着冰冷的武器、卧在寒冷的战壕里的战士们,在难熬的硝烟与寂寞中,心灵得到了情与爱的温存和慰藉,从而鼓足勇气,为祖国而战,为家园而战,为保卫心爱的姑娘而战。

在一次战斗的间隙,在苏军一个步兵连的战壕里,疲惫不堪的士兵们突然听到随风飘来的熟悉的歌声:“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他们仔细听,发现那歌声竟然是来自对面的德军阵地。苏军一位中尉连长从望远镜里看到,在对面的阵地上,一伙德军正围着两架留声机欣赏着这歌曲。步兵连的战士们震惊了,愤怒了,他们未经请示就向敌军阵地发起了攻击,战斗非常惨烈。当他们打退了德军,找到那架留声机时,发现唱机仍在转动着,仍在唱着……中尉连长捧着唱片跪在地上失声痛哭,许多人都跟着哭了,为了夺回这张唱片,八个苏军士兵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上级军法部门对这次违令攻击事件进行了责任调查。一位团长在被调查时说:“如果我当时看见‘喀秋莎’被一群法西斯豺狼包围着、蹂躏着的时候,我也会这样做!”军法法官被感动了,调查没有再进行下去。

一九四二年初,一种速射的自行火炮在苏联乌拉尔的兵工厂里以惊人的速度被大批量地生产出来,并很快装备到苏军部队。这种火炮斜置在卡车上,能并排发射火箭,不像榴弹炮、加农炮那样笨重,不仅移动方便,而且火力凶猛,所以,战士们非常热爱这种武器。这种火箭炮的发射架上标着字母“K”,这是某兵工厂出厂时的标记。操纵火炮的苏军战士就根据这个字母“K”,把大炮命名为“喀秋莎”,这个别名迅速在苏军里传播开来。

后来,随着战事的发展,《喀秋莎》这首歌曲还传唱到东欧的一些国家。波兰人民曾将“喀秋莎”作为战斗号令,而保加利亚的游击队员还曾将这首歌曲作为联络信号。更为出人意料的是,当时,就连许多德国士兵也喜欢上了《喀秋莎》这首歌。

一九四五年春天,苏联苏军二百多万人突破波德边境,攻入德国本土,从南北形成夹击,包围了纳粹帝国的巢穴——柏林。四月十六日,苏军对柏林外围开始进攻。那正是一个梨花盛开的季节。前进中,许多部队齐声唱起了《喀秋莎》,而为这歌声伴奏的,是二千多门“喀秋莎”火箭炮的呼啸声。一位随军记者当时激动地写道:“天哪,这是怎么了,简直就是‘喀秋莎’的歌声在向柏林进攻。”

战后,苏联政府为了表彰《喀秋莎》这首歌在战争中所起到的巨大鼓舞作用,专为它建立了一座纪念馆。

虽然这首歌已经诞生多年,但至今为人传唱。近卫第三步兵师的大部分士兵都是第一次听到这首歌,他们记住了这简单激昂而不失缠绵的曲调,还有那个令人魂绕梦牵的喀秋莎。激动之余,他们向唱歌的女学生敬了一个军礼,消失在黄昏的薄雾之中。在他们行军的道路上,在漫长的铁路线上,在第聂伯河畔的每一个集体农庄,每一个人都学会了这首《喀秋莎》。近卫第三步兵师很快在艰苦的第聂伯河阻击战中全部阵亡,从听到《喀秋莎》开始,他们的生命只持续了短短的一个月。

·火箭炮的共同爱称

战争还在异常惨烈的进行,德国人似乎一直吉星高照,每天都有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的俄国人死在战场上。基辅城外的一个包围圈就吃掉了整整六十五万俄国士兵,他们像被镰刀割下的麦子一样倒在肥沃的乌克兰原野上,直到冬天还没有被埋葬。深秋已经到来,在维亚兹马,在布良斯克,在莫斯科附近的每一个战略据点,德国人都在大踏步的前进。然而,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多管火箭武器也在同一时间被送到了苏联军人的手中,这种武器没有任何标记,只是在沉重的炮架上刻着一个醒目的K字。

士兵们不知道,这个K字代表着遥远的“共产国际”兵工厂;但他们
看到了火箭炮强大的破坏力,听到了它刺耳的呼啸声,当它成群结队发射的时候,整个大地甚至都在颤抖。士兵们热爱这种武器,便把它命名为“喀秋莎”─以K字开头的女子的名字,一个只给亲密的女子使用的昵称,一个站在峻峭的岸上、迎着明媚的春光高声歌唱的女子。从那时起,喀秋莎就成为一切火箭炮共同的爱称。

第一批使用“喀秋莎”的人,绝大部分都没有回到家乡,甚至没有收到爱人的书信就死去了。整个战争中一共有二千六百万人丧生,其中二千万人死在了战场上。四年过去,当整个苏联的人力已经接近枯竭的时候,苏军士兵终于来到了柏林城下。他们用世界上最强大的攻城臼炮轰击柏林,每一颗炮弹都有半吨重;他们在炮弹上刻下了这样的文字:“为每一个燃烧的村庄复仇!”“为每一个失去儿子的母亲复仇!为每一个失去丈夫的妻子复仇!”与这些臼炮一起怒吼的,还有成千万蔚为壮观的“喀秋莎”。这些喀秋莎都是在万里之外的兵工厂里,由苏军士兵的母亲、妻子和女儿制造出来的,许多普通的俄罗斯妇女手上结起了厚厚的茧子,这一切都是为了战争的胜利,为了自己的民族能够获得生存的权利。

不屈的钢铁爱情

战争结束了,但被战争夺取的二千六百万生命永远不会再回来了。德国元首希特勒的野心和鲜红的梵字旗一起被埋葬在烈火中,《喀秋莎》却永远流传了下来。俄罗斯的喀秋莎被证明是值得思念的,配得上前方将士的魂绕梦牵;思念喀秋莎的小伙子们也被证明配得上这场胜利,配得上与喀秋莎永恒不朽的爱情。在喀秋莎顽强不屈的钢铁般的爱情面前,一切软弱无力、无病呻吟的爱情都是那样黯然失色。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QzNjkzNTY=.html (小提琴版爱沙尼亚卡梅尔)


http://you.video.sina.com.cn/b/16984559-1093934520.html (娜斯佳和瑪莎双胞胎胜利日演出)



http://you.video.sina.com.cn/b/16576260-1188928987.html (女声舞台版)



俄文歌词第一段:

Расцветали яблони и груши,
Поплыли туманы над рекой.
Выходила на берег Катюша,
Hа высокий берег, на крутой.

[侃呀侃♂ 2010-03-02 17:50:43]
(主)2774. 青青小草
听说你也喜欢音乐,你一定听说过英国大提琴家Jacqueline du Pré,她是CSO指挥Daniel Barenboim 的前妻,有人说她是20世纪最好的大提琴家。有一个电影就是讲她的故事 - Hilary and Jackie,很好看 (http://www.imdb.com/title/tt0150915/)。下面是她拉的 The Swan from Carnival of the Animals, Camille Saint-Saëns。


[侃呀侃♂ 2010-03-21 20:08:22]
(妈)11113. Great Chinese State Circus - Swan Lake


[侃呀侃♂ 2010-03-22 21:41:43]
(妈)11148. 看过1984年出品的电影“Amadeus”的人,大多对配角Antonio Salieri影响深刻,原籍意大利的Salieri实际上在当时那个年代也是赫赫有名的作曲家,而且有几个大名鼎鼎的学生,包括贝多芬,李斯特和舒伯特。他给贝多芬教授声乐创作。Salieri对现代音乐的发展有相当的影响。因为Amadeus这个电影,又有人把Salieri的作品搬上舞台。

下面这段视频是电影中Mozat挤兑Salieri,Salieri费劲巴拉写了一段小曲儿,自个儿还挺得意,Mozart听了一遍,就给即兴改遍还加入了变奏,这段乐曲就是后来Mozart 用在“费加罗婚礼”中的咏叹调。

莫扎特挤兑Salieri


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咏叹调 - 《你再不要去做情郎》


[侃呀侃♂ 2010-03-23 12:48:32]
(妈)11155. 小卒
看到你高兴,俺也高兴。“古时候钢琴的黑白键是反着”是因为那个年代有很多女人弹琴,甭管弹得如何,用黑色键衬托纤纤玉手,只是为了美丽而已。后来人们发现用象牙做琴键可以吸汗,触感好,没办法就改成白色了。现在象牙产品已经被美国列为违法,所有都改成塑料键面,但是全音键仍然保持白色,只有半音键用黑色。(怕弹太快,一晕头,按错了键)。

[老侃♂ 2010-03-27 17:39:23]
(食)1551. 化石
我对organ(管风琴)了解不多,刚才看到你的问题,正好就google了一下,下面是我知道的和找到的放一块了。

管风琴是乐器里最大的家伙,发声的原理应该和管乐器差不多,不过体积极为庞大,通常是建造在墙壁里,可以多达一万多个管子,通常上面有三组键盘,低下用脚踏的一组低音键,据我所知应该是由外面的一个鼓风机带动(不确定)。古代就有,最早是罗马角斗场用来造气氛,后来教堂里也用了。米国早期电影院也有这东东,现在大都市有时候还可以在很“各色”的电影院里看到,但是那些都是“小不点”。这东东后来因为有好的音乐家作的曲子,所以到现在还有人演奏,北京新建的国家大剧院里有一个,据说是亚洲最大,动静也很大。下面就是一首非常有名的巴哈的管风琴曲,听听吧。  小卒,喜欢吗?



[侃呀侃♂ 2010-04-01 16:46:06]
(主)3629.先看看下面莫扎特是怎么搞笑吧,这老兄不但开始说...还在后面弹奏Salieri的曲子时.....

先说明:
这段视频没有暗示任何事情或者人,希望不要产生误会。只有有两个目的,1.看看天才是如何搞笑,大家轻松一下; 2. 希望引起更多人进一步探讨庸俗与高雅的区别。


[老侃♂ 2010-04-03 17:10:20]
(食)1735. 网景

Homework做好了。给你和大家介绍下面的东东。 事先说明,这下面的文字大部分是从若干个来源选编的,我没写几个字。大家就不必感谢我了,实在是我走运发现了几个不错的info source.

周末愉快!


“精灵之舞”:出自格鲁克歌剧《奥菲欧与尤丽迪茜》《Orfeo ed Euridice》

《奥菲欧与尤丽迪茜》是德国作曲家格鲁克(Gluck )1761年同意大利诗人剧作家卡尔扎比吉(Ranieri de' Calzabigi)合作的歌剧。1762年10月5日在维也纳首演,当时是两幕歌剧,后来改编成三幕在巴黎上演。在维也纳公演时,奥菲欧的独唱演员是个阉人,后来因为这种趋势的衰落,在巴黎公演时,就改为男高音。

歌剧取材于希腊神话中的故事《奥菲欧与尤丽迪茜》, 故事发生在希腊神话背景下的福地(Elysium,The Elysian Field)。福地实际上是后来基督教天堂概念的重要原型之一,也是乌托邦思想的重要起源, 又似乎与佛教中的西方极乐、中国神话中的蓬莱仙境或是武侠中的忘幽谷有着几分相近。希腊神话中对此处的描写并不详细也不尽统一,大体上福地位于冥府的中心(又说在世界的最西边被海洋包围),是一片被鲜花、树木和草甸覆盖的幽静山谷,整日在朦胧的雾气笼罩下,一群被祝福的精灵们在此处永久的休憩,这里的时间是凝固的,高尚的魂灵幻影飘忽其中。

歌唱家奥菲欧的爱妻尤丽迪茜不幸死了,他非常悲伤,在神灵前恸哭。奥菲欧悲痛欲绝的歌声打动了爱神,允许他去地狱,用动人的歌声救回爱妻,并警告他在跨越冥界返回人间之前不得看妻子的脸。奥菲欧如愿以偿,但他一眼不看妻子的脸却使妻子很不理解,在她的苦苦哀求下,奥菲欧忘记了爱神的忠告,回头看了她一眼,尤丽迪茜当即倒地死去。奥菲欧后悔莫及,欲自杀殉情。爱神被他的真情感动,再次显形相救,终于救活了尤丽迪茜,使他们夫妻得以团聚。

这个歌剧并不太出名,而第二幕的“精灵之舞”旋律却因为改编,变得非常出名,后来俗称格鲁克旋律(gluck melody)这段3/4拍的“精灵之舞”芭蕾片断大体上应该是属于典雅、庄重的小步舞曲性质,两端的部分采用具有“田园牧歌”色彩的F大调,对比的三声中部采用其平行小调d小调。

下面的两个视频,一个是歌剧的视频,这是这段舞蹈的现场录像。下面一个是根据这段音乐改编的钢琴曲。建议看时用耳机,效果很不一样。

“精灵之舞" 在歌剧中


“精灵之舞”改编后的钢琴曲


[侃呀侃♂ 2010-04-12 19:29:30]
(妈)11529. Yuja Wang plays the Flight of the Bumble-Bee (Vol du Bourdon) - medici.


[八千里路♂ 2010-04-23 15:02:30]
(食)2272. 【Flight of the Bumble Bee】Composed by Nikolai Rimsky-Korsakov

前几天,老侃在妈坛#11529贴了钢琴曲Flight of the Bumble-Bee,我听了觉得很好。原以为蜜蜂为主题的乐曲,只有小提琴最合适,没想到钢琴效果也很好。进而,又听了其它几种乐器的演奏,发现有几种不同乐器,演奏这首作品,效果都不错。以下是几个YouTube视频,你可以跳出你喜欢的:

小提琴主奏,钢琴伴奏 (1:19, played by Itzhak Perlman):

钢琴独奏 (1:24, played by Maksim Mrvica):

小号主奏,管弦乐伴奏 (2:12, played by Maurice André)

长号主奏,管乐伴奏 (2:20, played by Harry Watters, US Army Quintet)

电吉它主奏,打击乐伴奏 (1:19, played by UNKNOWN)

交响乐 (3:22, played by Germa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老侃♂ 2010-04-29 16:01:29]
(主)4042. 老吾
刚刚又看了两个你的post,多谢了。没什么说的,只想送给你以下这段音乐。

Beethoven Sonata Op 57 "Appassionata" Mov 3


[青青小草♀ 2010-04-29 18:41:25]
(主)4048. 侃呀侃:你上贴的Beethoven Sonata Op.57 很喜欢,听起来有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送给老吾挺合适。我也借机送一首金发碧眼的女郎演奏的Beethoven Violin Sonata in G major 供你和大家欣赏。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NDkT4M8GAs&feature=related


[老侃♂ 2010-04-29 19:31:15]
(主)4050. 青青小草 / 4048
我一天看一个美女就已经快晕了,你又给加一个,下次再有这事, 我得先准备点硝酸甘油,不然剩下的半条命说弯就弯回去了。这俩金发碧眼怎么长的一样捏?是不是一个人呀(名字不重要)?这要是一个人本事可够大的,说实话,听了两边,头一遍是啥曲子没听见。第二遍听了,好听,以前很少听小提琴。小提琴的sonata 和钢琴的动静真不一样,怎么显得风格也很不一样涅。谢谢了,多多谢。

[老侃♂ 2010-04-30 20:37:05]
(主)4066. 青青小草

英雄要是过了"美人关",还叫什么英雄吗?你看看下面这“美人关”我就没办法过。

这段piano concerto 前面开始都是交响乐,似乎让我看到茫茫黑夜,周围的一切寂静,空旷,一片群山中茫茫林海之上....

钢琴出现的一瞬间,忽然让我见到一个美丽的精灵,她从远处自由自在地向我飞来, 两个翅膀上下均匀地扇动,身体在空中平稳地飞翔,越来越近,来到我头上开始慢慢地盘旋,用翅膀拍打着我,在我头上飞过,身体在空中上上下下不紧不慢地移动,无论翅膀是动还是静,身体都非常非常平稳,没有任何瑕疵的飞行、飘行,精灵给黑暗的夜空带来一丝很小但是非常明亮的光芒,周围的一切依然寂静,依然空旷,只有我和我看到的精灵,精灵在一片群山中,在林海上慢慢地自由地飞,飞....在黑暗中划出一道细细的明亮的光....



[八千里路♂ 2010-05-04 19:52:34]
2691. 若小夜曲太安静、不中听的话,我还是捅蜂窝,你们再听大黄蜂飞行曲。

上次在#2272中,我登了此曲的几个不同演奏,我很喜欢那个电吉它的演奏。现在再登一个电吉它的(七弦贝斯电吉它)。意大利的爷们儿,样子有那么一股劲儿,忒酷。这位弹吉它手,蔫逗儿,请注意他最后收场的样子。
【Flight of the Bumble Bee】from YouTube, played by Jeff Corallini, duration 1:30


[老侃♂ 2010-05-04 19:58:02]
2692. 老八
你那儿找这么个“狗挠门”?这手指头也忒快了?Y这用的家伙咋这么长捏?

[八千里路♂ 2010-05-04 20:16:48]
2693. 老侃(#2692):这是我听了不少遍的曲子。我听的曲子常常鼓点儿较强,弄不好我耳背。流行性汽车音乐我常听,俗。:-)

No贤弟:这个YouTube音乐视频,是送给你的。六弦电吉它给小号伴奏,还是那位#2691中的那个意大利爷们儿。这是个大家熟悉的电影主题曲,[Rocky]starred by Stallone,又是意大利劲儿的。女士们未必喜欢这风格。
【Gonna Fly Now 】3:27, guitar played by played by Jeff Corallini


[吾临天下♂ 2010-11-16 20:14:28]
(主)7817.
我爱微风,

休闲之际,有时间听了很多音乐。下面这首特别的爵士乐送给特别的你。这位“酷” 派爵士的传奇人物Paul Desmond的中音萨克斯风演奏让我迷上了爵士乐,一迷就是不堪回首的三十年。


[我爱微风♂ 2010-11-17 15:47:21]
(主)7821. 谢谢吾临天下#7817!萨克司的最高境界也许就是这样了,似乎像自己的嗓子一样运用自如,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
三十年前,我才刚刚接触到西方音乐,当时,大部头的交响乐听不懂,肖邦的钢琴曲和保罗的轻音乐倒是很对我的胃口,还不知道爵士乐为何物。真正接触爵士乐是来了美国之后的事。不过,我还从来没有去过新奥尔良,久闻那里是爵士乐的麦加,什么时候去感受一下。

[老溜号♂ 2010-11-18 11:38:55]
(主)7825. 我爱微风#7821. 吾临天下#7817,
据说这Jazz可分为Chicago and New Orleans两大风格。细节俺说不清。哪位音乐高手给讲讲“普及课”?


本页被读过4582次。This page has been viewed 4582 times.

评论: 上贴指南

用户名

性别
男(Male)
女(Female)

内容 作者 时间 ..
7.谢谢song for you,好感动!无名小卒♀2010-09-01 11:01:41
6.
song for you♂2010-08-31 01:45:12
5.5/27/10:加入妈坛No#8097和侃呀侃#8112
5/28/10:加入妈坛我爱微风、荷荷、侃呀侃、网景、琢人等有关乐理知识的贴
无名小卒♀2010-05-28 12:09:23
4.5/24/10:加入美食坛八千里路#2691,老侃#2692,和八千里路#2693 无名小卒♀2010-05-25 07:43:28
3.5/20/10:加入外科医生妈坛的#1955 无名小卒♀2010-05-20 11:02:36
2.5/15/10:加入老侃和八千里路在美食论坛的贴
5/16/10:加入老侃和石久在主坛的讨论
5/17/10:加入侃呀侃在妈坛的几个新贴,以及老侃和青青小草在主坛的讨论
5/17/10:将妈坛#8688移到『Memory』博文;加入老侃在美食论坛的#2987

好贴真多呀。如果还漏掉什么,欢迎提醒。
无名小卒♀2010-05-17 21:47:39
1.音乐侃神神侃。味道足!罗马人♂2010-05-15 19:2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