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回到主页

一起开心的博客







登录名


学生一词的新理解


2013-04-21


摘自肖川的一段文字,看看大家怎么看?

我认为今天的教育过分地追求知识的掌握、智能的发展和学业的成功而缺少对人的生命、
生存和生活的关注,缺乏对于个体心灵的关注是一个重要因素。单从“学生”这个词看,
中国的教育通常是把“学”摆在第一位而把“生”放在后面。这种不当的教育价值追求,导
致人们学到知识而不懂生活,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失去了生命的华美.

本页被读过2629次。This page has been viewed 2629 times.

评论: 上贴指南

用户名

性别
男(Male)
女(Female)

内容 作者 时间 ..
4.豌豆,

今天重新看了你的帖子,你说的太好了。谢谢你!
一起开心♀2014-05-09 10:05:40
3.我给开心大姐,豌豆和大家请安!外乡人♀2013-04-24 22:09:38
2.谢谢开心大姐的分享。

谈谈我的个人理解。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解开的奥秘越来越多,积累的经验也越来越多,这些经验对于新一代而言是间接经验,也是知识的一部分,而新一代要认识世界必然要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前行,所以传授间接经验成为教育的一大要务,间接经验也构成了知识的一部分,这由知识的社会属性和人类个体共同的社会属性决定,于教育者而言是“授业解惑”,于个人而言是“求真”;然而,个体在人类社会中又有着个性特征,包括习得社会约定俗称的观念与社会和谐共处,另一个至高境界就是在社会学意义上完善自我的基础上“向善为美”,这于教育者而言是心灵的塑造是“传道”,于个人而言是朝着既有利于社会又有利于个人方向上的心灵成长和修炼。客观上间接经验在数量上的积累挤占了“传道”的资源,主观上教育的社会分层功能导致了功利主义倾向,使得教与学的双方都偏向间接经验的学习而偏废深个体生命价值的发掘和实现,以偏概全地理解知识的内涵而忽略个性的发展和心灵的塑造,使个体在生命旅程里不同程度地沦为间接经验的receiver和container,失去感知善与美的机会,也失去表达善与美的能力。而善与美的观念依赖社会长期的制度维护、文化滋养和代代相传,一旦在某个阶段被扭曲被破坏,则很难恢复。以人为本的社会更加关注人文科学的继承和发展,生活在这样社会里的人更容易获得好的观念和情感体验,个体生命价值更容易在相对和谐的社会得到体现。“学”与“生”的问题不仅是对教育制度的挑战,也是对大众观念的挑战,也是对家庭和个人智慧的挑战。

豌豆的个人观点,欢迎各位拍砖哈。

P.S.最近因为计算机系统故障,无法及时跟大家交流,请开心大姐代为发帖。在此给开心大姐、看客老兄、丁香、澳八、老地雷、衔不住、外乡人、兰馨……潜水的网友们请安!谢丁香、看客兄和我臭味相投。谢地雷姐分享新作。

为最近在恐怖袭击和地震中受难的同胞祈祷。
一起开心♀2013-04-21 21:02:32
1.澳教授及各位,

你们怎么看?
一起开心♀2013-04-21 15: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