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回到主页

老侃的博客







登录名


贝多芬 F 小调 钢琴奏鸣曲作品第57号“热情”欣赏 - Part 3


2011-08-08


贝多芬的音乐有着深厚的内涵和复杂多样的表现手法,而又是因为“无标题”,所以给后人留下了无限解读的空间。我个人在对贝多芬的理解方面,很难赞同有些评论家对贝多芬音乐中常常表现“命运”的说法,而更倾向于他对大自然和超能力的描写。命运的起伏无法与大自然中的波澜相比拟,换句话说,贝多芬的音乐所表现的内容不局限于对命运的描写。

“热情”的第一乐章主题取自英国舞曲,当时英国舞曲在维也纳很流行,作曲家们用来改编成自己的作品也很普遍,贝多芬在他的作品中出现创作了若干短小的主题,而更多的是主题之间绝妙的连接,其中大量使用音节、琶音(分解和絃的一种)、变奏和以和絃演奏的节奏,听似简单,而且大部分无法上口演唱,但是内在变换之复杂非言语可表。流行歌曲中每个小节几乎都是使用同样的和弦,而贝多分的音乐里不但每个小节里的和絃可能不同,而且在每个和弦内的音也不时地出现变化。这些都给演奏者带来巨大的挑战。

“热情”的第二乐章非常抒情平缓,而结束以后,第三乐章以一组很强的减七和弦打破了第二乐章留下的寂静。绘画艺术家可以用色彩描绘光明、暗淡、忧郁等情调,而音乐家也可以用不同的和弦从音乐上表现这些情绪。减七和弦是由减三和弦 减七度构成,听上去极不协和,这种和弦的效果是会让人心悬起来,没有着落。

Mov III 减七和絃开始,打破了第二乐章留下的寂静

在这组减七和絃以后, 紧接着是远方滚滚的雷声,预示着将要风起云涌,而马上到来的风暴中夹杂着碎石和雨水,铺天盖地地打了下来。第一次风暴过后,有一个非常短暂的平静,紧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风暴的来临。

Mov III 第一次风暴

每个人可能对同一首乐曲喜欢的原因都不一样,解读也不一样,我个人对“热情”特别欣赏的是每次风暴来临之前的“寂静”,以及这些寂静衬托下的一次次狂野的喷放。

最后一次的风暴最狂野,最震撼,也最美丽,在这之前,是一次风平浪静,雨过天晴,风暴似乎完全停止了,而且出现了带着彩虹的雨后美景,音乐几乎停止...这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讲圣经故事的电影。我不记得故事内容了,电影中大海翻起巨浪,然后大海从中间突然分开,出现了一片净土,没有风暴,没有雷雨,清空万里...

可这种安静祥和的气氛只是短暂的,下面是更大的一次风暴,实际上这次不再是一般的风暴了,而是巨大的海啸,是从万仗高的天上盖将下来的海啸,它狂野地吞没着整个大地,它以巨大无比的能量从天而降...

第三乐章收尾 - 狂野的喷发


结束语:
音乐艺术与绘画和雕塑艺术相比有两个截然不同的特点,前者通常通过演奏家表现给听众,也就是说在作曲家和听众之间还有一个“翻译”,那么翻译是否将原文翻译得准确或者是否加入个人情感就是个问题了。第二个特点就是音乐这种艺术与时间有不可分隔的联系,每一个音的长短直接影响着音乐所表现的内容,而绘画与雕塑都不存在这些问题,希望大家在欣赏音乐时,从不同的演奏家的演奏作品中,辨别出不同之处,形成自己的理解,从而达到真正的欣赏而不是简单的听一听。

对于贝多芬的“风暴”和“海啸”我增因为想不出适当的文字形容这排山倒海的气势时,而感到困惑,曾经想到了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可转念一想,李白所云气势再大,也不过是“河水”,而贝多芬音乐中展示的是海啸,或者更大的power, 相比之下李白的文字就显得苍白了。


本页被读过2287次。This page has been viewed 2287 times.

评论: 上贴指南

用户名

性别
男(Male)
女(Female)

内容 作者 时间 ..
5.
我觉得吧这个问题,放在老侃家,他肯定有一段精彩的解说,哈哈哈哈。

“那啥,问大伙一个问题哈,原始意义上的音、乐、歌、舞是啥意思?现代意义上的音、乐、歌、舞又是啥意思?”

职业看客♂2013-02-06 00:26:57
4.完整的Part 3 是否应该放出来,像Part 2那样。毕静♀2011-09-25 21:13:24
3.老侃,
又认真地听了一阵,更多是听到风起云涌、电闪雷鸣,听不出海啸的那种恐怖和绝望。

至于命运的起伏是否能与大自然中的波澜相比,那就更见仁见智了:-)

毕静♀2011-09-25 20:55:10
2.周末来听音乐课,在老侃不厌其烦耐心的一步步解释下,俺跟着好像还真听出了点英国舞曲的影子,反复的听文中提到的和絃,试图去想象音乐家是如何用不同的和弦去表现不同的情绪。。。真难,不过很长学问。谢谢老侃的音乐普及。ox2uk♀2011-08-12 12:15:51
1.没发现贝多芬泡在白开水中,只好明天才听了:-(毕静♀2011-08-08 22:11:56